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魯北首家民間博物館記錄“母親的藝術”(組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1 09:33:02 | 文章來源: 齊魯晚報

濱州鄉土藝術館

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盤扣仿佛一件件藝術品。

在過去,女紅多半是指女子的一些針線活,像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舉凡婦女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就稱為“女紅”。中國女紅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而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

柳如

廣袤的魯北平原,自古民風淳厚、人傑地靈。在筆者所居的城市濱州,魯北首家民間博物館濱州鄉土藝術館已正式開館,這座博物館的館長正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藝專家”稱號的張洪慶老師。走進那極具魯北建築特色的土坯屋,迎面而來的便是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剪紙、刺繡、染織……在這裡你仿佛能看到一幅魯北民間女子做女紅的動態畫卷。

紡線織布

學紡線織布是舊時每個女孩子的必修課,上世紀80年代以前,手工織布在魯北農村很盛行,那時人們穿衣蓋被主要依靠自己紡線織布,家家戶戶都有木製的織布機。農閒時,小院裏常傳出“嗡嗡”的紡線聲和“咔咔”的穿梭織布的聲響。手織土布做被裏、手巾舒適、耐用,地裏不忙時,幾家合夥織些粗布。手織土布有著十分繁瑣複雜的工序,包括採棉、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色、落線、經線、刷線(也叫纕機)、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拴布、織布、了機等70多道工序。有一段順口溜是這麼唱的:“娘花種,著灰拌,種到地裏耪七遍。掐娘花心,落娘花盤,開得娘花白幡幡,結的桃子一連串。小包拾,大包擔,擔到家裏軋車軋、弓子彈,紡的繀(sui)子滴溜圓。拐子拐,篗(ao)子纏,牽機就是龍跑馬,纕機就像拉旱船,織出布來門上拴。盆裏洗,棒槌掂,老婆做給漢子穿。”

一段形象生動的順口溜卻也道出了紡線織布的不易,那時晚上熬夜織布是女人們的家常便飯。織得一手好布,是對一個女人極高的讚譽。如若織成的是純白布,還可交到染房,選中自己喜歡的模具染成藍底白花的印花布。那時的染房在鄉村四處可見,很是平常。如若織成有色彩、有線條彩格的,便可根據不同的顏色,做衣服褲子或床單。很多人是穿土布長大,也是幫著母親做土布長大的。

在那些多姿多彩的手織土布陪伴下,鄉村女孩揮灑著青春的汗水,憧憬著未來的婚姻。待嫁女子的嫁粧裏往往都會有成箱的手織土布,有女孩親手織成的,也有母親贈予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這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裁衣做鞋

裁衣做鞋也是考驗一個女人心靈手巧的活計。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女人一針針縫起來的,她們為老人縫,為孩子縫,為自己縫,一輩子的歲月都隨著飛針走線流淌著。在農村,鞋子是磨損較厲害的一件物品,因此一個家庭婦女只要是有空閒,就會為家裏人做鞋子,鞋子底是用手搓的麻線一針一線納成的千層底,鞋幫一般會用黑色,這是大眾色。因為是在不停地做,所以女人一生所做的鞋子數量是相當驚人的。筆者搬家時,曾經在婆婆的大木箱中發現成捆的布鞋,那是婆婆唯恐老了做不動活時留給一家人穿的,足有上百雙之多,如今只能當壓箱底的寶貝了。當然也有專為孩子們做的虎頭鞋,以祈求孩子長命百歲,平安一生。我曾見過一雙老人為孫兒做的虎頭鞋,用黃黑兩色絲線勾勒出的虎頭活靈活現,最漂亮的當數那用黃黑絲線繡成的虎眼了。有三分之一個鞋面大,還有三根長長的眼睫毛,左顧右盼,更顯虎虎生威。有趣的是鞋後跟的小老虎尾巴上,還拴著一個小鈴鐺,精緻極了。試想誰家的孩子若穿上這樣胖墩墩的虎頭鞋,那才真是讓人愛煞。

刺繡盤扣

刺繡可以説是中國女紅中最突出的一種。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據中國史書《尚書》記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了服裝“衣畫裳繡”的裝飾,可見中國在四五千年前,手工刺繡品已經廣為流行了。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幾乎遍佈全國,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廣繡)各具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各類民間手工刺繡也別具特色。而在魯北最流行的刺繡俗稱“剟花”,是將五顏六色的線用繡花針剟出來的一種剟花繡,也叫插花繡。如今這一繡法已列入市級非遺目錄中。

舊時窮人家請不起裁縫,就自己織布裁衣,他們衣服上的扣子就是最簡單的樣式:一邊是疙瘩狀的扣砣,一邊是扣帶。條件越好的人家,衣服的布料也就越考究,盤扣的布料隨之變化的同時,樣式也更加豐富。

盤扣的製作工藝包括了盤、包、縫、編等多種手法,盤扣的扣子是用稱為“袢條”的折疊縫紉的布料細條編織而成,布料細薄可以內襯棉紗線,做裝飾花扣的袢條一般則內襯金屬絲,以便於定型。盤扣的花樣主要分直角扣、花扣和琵琶扣三大類。無論哪一種盤扣,都要先做硬條,然後再盤制而成。手工盤扣有其特殊的工藝性,它運用細膩、婉約的手工扦邊和盤花扣,表現出一絲不茍的自我涵養,精巧的盤扣中蘊含著精緻。每一例盤扣都有表現其特徵的名字,從普通直形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和象徵吉祥如意的壽形扣等,有近百種之多。

近幾年曾經低沉的盤扣工藝作為一種傳統的服飾手段又風靡一時,在濱州就有這樣一位盤扣達人王燕君老師,她在傳統盤扣製作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流行元素,使傳統的盤扣工藝重換新顏,栩栩如生的花形令人叫絕。

剪紙

紡線織布、裁衣做鞋、繡花剪紙,這才僅僅是女紅之中的幾種,只是這僅存的幾種也已是日漸式微。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機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紅也因此受到很大衝擊,原本姑娘媳婦們做女紅活計必備的那些女紅用具如:剪刀熨斗針線盒、頂針量具繞線板、針拔刮板噴水壺、繡花棚架針線簍等等,都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退出歷史的舞臺,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拋棄。

值得慶倖的是,還有像張洪慶老師、王燕君老師這樣一些民間人士的堅守,我們才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觸摸更多的民俗民間文化脈絡。

繁榮之後的軌跡,不一定就是衰落。土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被稱為“母親藝術”的女紅是一種民間精神的物化,因為在這種种老手藝中也鑲進了魯北民間女子最真實的信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