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歲末,位於上海浦東羅山路上一座方形美術館成為中國藝術圈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因為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藏品最具實力的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Long Museum)在這裡開館了,僅先期曝光藏品價值就超過了40億元人民幣。
一座私人美術館的開幕何以成為2012年中國藝術圈的標誌性事件之一?除價值不菲的藏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龍美術館的主人是劉益謙和王薇夫婦。這對曾經創造了不少收藏傳奇的“大佬級”夫婦,現在的願望是分享。
資本大鱷的藝術之路
很多人認識劉益謙是因為他那個響噹噹的“中國的巴菲特”的名銜,這位中國資本市場的“法人股大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過程中的幸運兒和佼佼者之一:他從那些尚未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中找到了一個個“資本金礦”。資本市場的投資運作使得這位上海男人成為了中國超級富豪。
在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中,劉益謙以49.8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171位。但是與劉益謙所收藏的藝術品相比,這是個不足道的數字。外界普遍推測劉益謙夫婦收集的藏品價值可能高達百億。
1993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劉益謙開始涉足藝術品收藏,而當時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也才剛剛起步。從小喜歡藝術、又曾在拍賣行工作過的王薇成為了劉益謙“藝術之路”上的最佳搭檔。
有很多人把劉益謙的收藏解讀為“投資”,因為他的手法非常“金融化”。我們常聽到老玩家抱怨:藝術品收藏本來只是小圈子裏“玩樂”之事,但是隨著劉益謙這些資本大鱷的進入,將收藏變成一個資本角力的“市場”,原來的玩家們只能被迫出局。
劉益謙和夫人王薇在藝術品拍賣場上確實太慷慨了,兩人每年砸向藝術品市場的資金少則幾億,多則十幾億。“劉益謙改變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估價體系。”一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豐富藏品首屈一指
實際上,劉益謙和王薇在收藏上各有偏重:劉益謙主攻古代書畫和古董藏品,他曾説過,除了故宮[微網志]、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之外,他的古代書畫是其他所有博物館沒辦法相比的。據不完全統計,劉益謙所購買的《石渠寶笈》(清宮皇家收藏著錄,所錄藏品歷來是拍賣場上的“頂級貨”)中收錄藏品有30多件;清初“四王”(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祈)的畫作已收“三王”……
王薇偏重收藏經典和當代藝術作品。2003年,她拍下了吳冠中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愛晚亭》和張洪祥的《艱苦歲月》。2009年,王薇以4043萬爭得陳逸飛作品《踱步》,並創下陳逸飛作品當年的成交紀錄。此外她還收藏了包括《二重奏》和《吹單簧管的女孩》等作品在內的多幅陳逸飛代表作。79後、85後藝術家的作品,王薇也多有涉獵。
2012年6月,劉益謙、王薇夫婦入選了美國權威藝術雜誌《ARTNEWS》公佈的全球200位頂級收藏家榜單,這是中國內地藏家首次入選該榜單。
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過程中不同的偏重也體現在龍美術館最終的佈局上。龍美術館一層展廳主要展出主題多樣的當代藝術作品;二層展廳主要展出“紅色經典”藝術和民國時期老油畫作品;三層則為傳統藝術常設展廳。在開館之際,龍美術館在其官方微網志上發起龍美術館最吸引人展品的投票活動,最終排在前兩名的是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和何多苓的《烏鴉是美麗的》,這也正好是夫婦兩人不同收藏領域的代表藏品。
“當我們中國人談到文物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能否稱得上是國寶。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無疑是龍美術館具有代表性的、國寶級的藏品。”龍美術館的執行館長黃劍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雖然當代藝術史的時間不是很長,但也有不少代表作。何多苓就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藝術家,這件《烏鴉是美麗的》是龍美術館新近得到的,之前一直在日本,去年剛出現在拍賣行就被我們拿到了。”
“王薇女士早在2009年就有籌建美術館的想法,籌備多年,現在終於如願。”黃劍説,“龍美術館的藏品無論在體量還是規格上,在行業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私人美術館成功不易
在國外的藝術發展生態體系中,95%的美術館都是私人美術館,這些美術館的創辦人基本都是貴族或企業家。中國的美術館主要是以靠國家撥款為主的公立美術館組成,很多展館毫無生機,甚至幾無藏品;本應發揮巨大作用的私人美術館卻長期被排斥在體系之外。
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民間力量開始萌動,一大批私人美術館紛紛成立,從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微網志]美術館、瀋陽東宇美術館,到後來的今日美術館[微網志]、炎黃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等等。
但是,私人美術館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曾被館長陳家剛稱為“中國藝術的聖地”的上河美術館在陳家剛生意破産後,黯然落幕。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林認為:“私人美術館的成立對中國的藝術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私人美術館表達的是民間的文化權利,當代藝術的發展和文化建設,離不開這種來自民間的文化權利。但是私人美術館能否成功運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金的投入能否維持美術館長期的收藏和常年的展覽。”
而更大的難題,是私人美術館沒有話語權,藏品價值體系不被認可。“建私人美術館首先需要作品的言論自由,否則學術的前沿性就做不出來,這會導致私人美術館的品牌無法建立,社會募款也就無從談起,這是主體框架的問題。其次,我國沒有藝術品的免稅政策,沒有鼓勵民間捐款的機制,也沒有法律保障機制。在國內,與私人美術館相配套的整個公共管理系統還未完成,民間的系統沒辦法建立。”獨立批評家、策展人王南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王林提醒致力於籌建私人美術館的藏家們,做美術館不能只有熱情,必須要有長期工作的準備。“運營美術館是一個專業性工作,需要長時間中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美術館系統,需要有財力、有魄力的熱愛藝術人士的共同努力。”
對話龍美術館執行館長 黃劍
做純粹的美術館
《中國經濟週刊》:近年來中國私人美術館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在此之前,私人博物館在中國也有一些嘗試。您覺得最近的這些私人美術館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黃劍:本質上可能沒有什麼區別,新的美術館可能在規模上更大。這批收藏家他們都有豐富的藏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從策劃之初,美術館的規模和規格都比較大。之前的一些私人美術館,不管是成功還是沒成功的,都給我們龍美術館提供了經驗。劉益謙先生特別強調,收藏也好,美術館也好,都是百年大計。我們一開始就在考慮美術館應該如何持續發展下去,長期運營下去。新開的這些美術館,我想都是考慮清楚以後才開的。
《中國經濟週刊》:談到美術館的長久運營,國際上也有很多著名的私人美術館。您能談談在國內外辦美術館有怎樣的不同?
黃劍:現在國內也是比較開放的,國內外美術館的主要區別在運營上。西方做的時間比較久了,他們在長時間的摸索中形成了很有效的運營機制和管理機制,他們的軟體是優於我們的,比如他們的基金會制度,包括政府對美術館扶持的方式方法等等,都已經有了一套固定的做法。而中國目前都在摸索的階段,特別是美術館的運營和資金的來源。我們到底是建立基金會的制度,還是探索自己的方式,到現在還是白紙一張,都還在建設和籌劃的過程中。
《中國經濟週刊》:在龍美術館整個籌辦過程中,有沒有受到政府的支援?
黃劍:支援是有的,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就沒辦法開這麼一個大的私人美術館。儘管政府有一些支援,但我們還是希望未來能加大政策幫助。特別是像我們這種做純粹的美術館,這種用心、用錢的文化公益事業,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直接支援。我們是公益事業,非但不營利還是虧錢的單位,但是我們交的水電費還是按照商業用電收費。商業用電是民用的好幾倍。不能長時間地讓美術館承受超乎常規的開銷,如果有這類政策出臺,我們當然是最歡迎的。
《中國經濟週刊》:您也談到美術館一直處於虧錢的狀態,有沒有想辦法讓美術館自負盈虧呢?
黃劍:我們沒有考慮過用美術館賺錢,自負盈虧也不可能。任何一個好的美術館都是虧錢的,如果想要賺錢,出發點就不正確。美術館是一個花錢的單位,圖的就是公益。如果想獲得一些補助的話,就需要探索一種新模式,比如在商品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美術館可以關注一些商業品牌。例如企業做一個産品發佈會,我們來策劃藝術的氛圍,或者我們做一個藝術講座,跟他們的企業文化結合起來。其實這也是美術館的責任,美術館既可以提高民眾的藝術修養,也可以提高企業的藝術修養,企業有了更高的修養,就能更好地為民眾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