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回顧歷史:揭秘中國文物流失經歷的四次浪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1 10:04:05 | 文章來源: 光明網

黑水城文獻

黑水城文獻和敦煌文書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雙子星座”。

黑水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額濟納”即西夏語“黑水”的意思。傳説西夏時一位黑將軍在這裡英勇守城,並於城破前在城市的一處水井裏埋藏了大量金銀珠寶。掘獲珍寶的願望使無數探險者對此地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時光流逝,沒有人發現寶藏的秘密。

1908年,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受沙皇指派,率隊來中國北部考察,其主要目標就是黑水城。考察隊在這裡翻找挖掘,終於,他們在黑水城外發現了一些佛塔,打開佛塔之後,呈現在眼前的是數千卷佛經,雕像和繪畫,這些文書的發現改變了中國古籍分佈的格局。也為我們能夠進一步的研究宋元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無比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但這些意外發現的珍寶被運到聖彼得堡,現分藏于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和埃爾米塔什博物館。中國人要在那裏,才可以看到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原物。

中國文物流失經歷四次浪潮

對中國文物的流失情況,我經常聽我的老師耿寶昌先生談起。從鴉片戰爭至今,中國文物有四次外流浪潮。

明末清初,英國的大東公司專門把中國瓷器銷往歐洲,英國、荷蘭都是中國瓷器流散地,但那時還處於正常的貿易狀態。

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文物被列強大量搶奪與分食,直到溥儀被逐出皇宮,仍有太監又偷又買,不過,第一次浪潮到此結束。

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這是中國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當時,國民黨政府無論財力還是管理上都比較弱,博物館、考古工作都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普通民眾在對文物的保護上也沒有任何意識。

此時,歐美的國力強盛,強大的民間資本沒有去處。於是,收藏藝術品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種風氣。在中國,美國文物商幾百美金便能買到中國很好的古董,一萬美金可以買到最好的中國古董,這些古董大都是從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還有老百姓家裏流散出來的。在陜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文物流失得更厲害,因為,這些地區經常出土漢唐文物,一些農民在耕地、掘墓時,發現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並不太懂挖到的是什麼。

古董商看到這種機會後,便專門去民間蒐羅,以便宜的價格購入,然後,以較高的價格賣出。那時,一件青銅器大概能賣幾百大洋,這類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轟動,於是便形成了一種風氣。

1937年,中國的盜墓、倣古之風盛行。在安陽,外國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裏等著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銅器,而帶回到美國後,一件青銅器能賣好幾十萬美金。

當然,那時的中國古董商也學會了針對不同國家的客人,仿製不同的古玩,對美國人做倣銅器;對英國人做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對日本人做萬曆五彩;對法國人做清代的官窯粉彩瓷器等等。

日本侵華時,他們的士兵都受過相關的教育,所以,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把它們保護起來,拿到手之後,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落戶,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我在美國三藩市便見到了不少用楠木包裝好的中國宋代茶道用具,如茶碗、茶壺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從中國搶去的。

説到這裡,我們也不能不提到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這可能是第三次文物外流的浪潮。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後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製品賣了。當時,我所在的文物商店,專賣碑帖,很多都是老拓本,還沒裱過的,有清朝光緒拓,還有明代的。日本旅行團一來就幾十個人,進到店裏,每人先抱一堆,然後進行篩選,價格便宜。

改革開放後,中國又出現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轉机站,內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後流散到了美國、中國台灣、日本、東南亞,我看過最遠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麥與荷蘭,德國、法國更不用説了,直接到香港來進貨。我在香港,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現在回憶起來,非常令人痛心。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