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藏家稱捐贈文物難 博物館:文化傳承捐贈人太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6 14:22:49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北宋文同的《墨竹圖》,現藏于廣州藝博院,由莫元瓚捐贈。

龍泉窯青釉五孔蓋瓶,章乃器捐獻給北京故宮。


這幾年,國內文物藝術品市場可謂風生水起,而公立博物館收到的私人捐贈卻在與日劇減。有報道稱,北京故宮“景仁榜”上私人捐贈的數量,以每年15%的速度減少;廣東省博物館前幾年建新館,用5年時間徵集文物,願意捐贈文物的藏家也“屈指可數”。沒有捐贈也罷了,偶有幾則見諸報端的捐贈報道,卻又總和“負面”産生關聯。比如去年敲鑼打鼓捐出去的“長沙壺王”,最終卻落得個“贗品”的黯淡結局。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收藏家們傾家蕩産也要給國家捐贈國寶的往事,一個個都仿佛神話故事一般,如今令人懷想之餘,平添無限悵惘。

曾經為博物館典藏立下過汗馬功勞的私人捐贈,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今天,我們請來各方專家,為這條“卡”住的“管道”想想辦法,支支招。

收藏家陽光居士:

不為榮譽不圖錢

捐件文物都很難

從想捐文物,到真正捐成,我花了十年的時間。

我曾想給上海博物館捐贈一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面有錯金銀的花紋和文字,他們説不要,只要商周的;我聽説他們有個館長是瓷器專家,又想投其所好,捐贈瓷器,但是他們的鑒定結果是“不對”,也不要。

北京故宮我也捐過,不止一次,有一次幾乎要成功了。古玉是我的收藏強項,我帶了幾件春秋、戰國時的古玉去北京故宮古器物部,他們請周南泉來看。看了半天,説我這個東西是倣的。我很敬重周先生,不對我就拿回去唄。周先生又説,倣的也有價值,你説多少錢吧。後來我琢磨,周先生可能不是覺得我這東西不對,是怕我喊高價。他不知道我是純粹來捐獻的。後來周先生也不好改口,這次捐獻也沒成。

1998年,我給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捐贈東西,當時的李伯謙館長接待了我。我帶了一堆東西,有陶器、古玉還有瓷器。陶器和古玉都是我收藏中的精品,但李館長不敢確認真偽,所以不要。最後收了幾件唐代邢窯和宋代定窯的白瓷,給我發了個證書。我終於捐獻成功了。

最近幾年,我捐贈的成功率明顯增高了,因為總結出了經驗。首先,一些行業性的博物館、二三級的博物館比較容易成功;其次,博物館都有自己的主題,得投其所好,跟著人家的主題捐。比如體育博物館,我就捐了有小孩踢足球圖案的白瓷;給中國教育博物館,我捐過漢代玉質的筆筒和毛筆;北京稅務博物館,我捐過玉質的算盤。漢代的銅鏡,我捐給首都博物館人家不要,後來捐給了軍事博物館。

説到捐贈的目的,我最初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東西是對的。這些文物都是我從市場上淘來的,我的朋友、親屬都認為它們是假的。可我根據自己的知識來研究,認為是真的。怎麼證明呢?我就得把其捐獻給博物館,因為按照一般常識,博物館是不會收假東西的。

我捐了幾十年,從未要過一分錢。接下來,我還要繼續捐下去。我最大的願望是把自己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到博物館去。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説出來可能更沒有人信──我覺得,這些文物對於我這樣的老百姓來説,再值錢也只是個虛名,沒用。文物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最合理的,就是把它們都擱到博物館裏去。博物館不僅保護得好,而且能夠讓更多人看到,也會有更多的學者來進行研究,去挖掘它們背後的價值和文化內涵。但要是放在個人手裏,就糟踐了。

我現在手裏頭的文物,比我已經捐出去的要珍貴得多。比如成套的金縷玉衣,男的身上畫龍,女的身上有鳳,還有一個小孩的,身上也有龍。這個藏品怎麼也捐不出去。婦女兒童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物局等我都試過,人家都認為這東西不可思議,不可能是真的。有的連照片都不看就説是假的。我認為,目前制約私人捐贈的最大障礙,就來自於博物館內部,真正願意做研究的人太少了,體制也決定了他們沒有多大的積極性接受民間捐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宋向光:

從文化傳承層面考慮捐贈的人太少

國內的博物館目前處理個人捐贈並不是很規範。有一些看上去也算合理合法的事,其實從博物館的職業道德來説並不很合適。比如你捐贈了,我送你一套房子;或者是一些捐贈者,生活上碰到了困難,也向博物館尋求幫助。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博物館負責一下未嘗不可,但現在不行了,博物館是非盈利機構,代表著社會公共利益,管理著一些社會化的財産。捐贈背後的“感情債”讓博物館來背負的話,博物館會不堪重負。

考察世界其他國家的通常做法,對於捐贈者的保護和鼓勵,是通過法律制度來保證的,而不是靠人情世故的潛規則在維持和運作。但是歸根結底,所有的制度又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手段。私人捐贈其實是建立在一個簡單的社會共識之上的:博物館是文物最好的歸宿。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文物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最終不屬於某個人,而是社會共同的財富。在博物館裏,它的價值才能最大化地體現。當這個共識建立了,私人收藏自然會向博物館流動。就像我們北大有一位來自美國的教授唐納德?斯通,他每年都會給我們博物館捐獻一些西方16世紀~18世紀的版畫,不要任何回報。他熱愛這些藏品,希望更多人能夠欣賞到它們,了解它們。把它們放在中國的博物館裏,讓中國人也了解他所熱愛的藝術,對他而言是非常開心的事。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剛剛起步,現在很多人一提到藝術品首先想到的是“錢”。很多收藏者,還是從利益得失上權衡自己的捐贈行為;有一些境界稍高點的,已經意識到文物在博物館裏能夠得到最妥善的保護;而真正從文化的傳承這個層面考慮捐贈的人還是很少。對於捐贈本身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整個社會還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