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時隔20年再亮相 折象:王彥萍作品展在京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1 18:07:1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開幕式上講話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胡偉開幕式上致辭

2012年11月21日下午2點,由著名理論家、批評家范迪安先生擔任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的青年策展人王萌策展的“折象:王彥萍作品展(1992~2012)”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開幕式由北京畫院副院長袁武主持,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胡偉、本次展覽策展人王萌、藝術家王彥萍在開幕式上分別致辭。

本次展覽策展人王萌開幕式上致辭

藝術家王彥萍開幕式上致辭

從事當代水墨創作的王彥萍曾于1992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在學術界獲得關注和好評。20年後,作為王彥萍在國內的第二次重要個展,本次展覽如同一個切片以個展梳理的方式展示了她從1992年到2012年整整20年的藝術進程,將王彥萍的水墨創作和風格轉換通過這次展覽介紹給美術界和社會公眾。

王彥萍作品展現場

在王彥萍最新的作品中,屏風成為她關注和使用的核心對象,她把中國文化中橫貫古今的這一重要器物發展為獨立的文化符號,揭示了被藝術家視為中國文化特徵的具有神秘感的“屏風心理”——需要隱藏和遮蔽的文化表徵。王彥萍在她的屏風世界中“折疊”和“排演”她所關注的中國“聚文化”,形成她最新的《屏風:聚系列》,借助折疊式屏風所特有的扇面“起承”和“折疊”功能,將聚在同一場域中的人物群體置於同一屏風承續之中,轉折的扇面從視覺構成和觀念表達的雙層關係中呈現出“折疊”的意涵,在個體與群體的若即若離、屏風前後的若隱若現之間,王彥萍將她的水墨創作和文化思考帶入一種被義大利美學家艾柯所闡述的“開放式作品”,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回味空間。從這個角度講,王彥萍創作了一種“折象”的水墨圖式,成為本次展覽的學術主題。

批評家陳孝信在觀看王彥萍作品

在關注“人之象”的《屏風:聚系列》之前,王彥萍的屏風系列還有一個與之平行的“物之象”,她將自己喜愛的中國古代傢具安排在屏風的轉折圖像中,沿著中央美術學院的水墨大家盧沉先生所開創的“水墨構成”學術方向,引入王彥萍曾迷戀的馬列維奇、蒙德里安和包豪斯的視覺構成原理,與中國古典畫論中所主張的“經營位置”和篆刻藝術中的“即白當黑”等畫學理念結合在一起,發展成具有個人心得的“折象視覺”。在屏風之中“重構”古典傢具的作品也是她向中國文化致敬的特有方式,此外,她還將作為藝術家世界中重要的畫室、靜物和室內外感受帶入屏風,呈現了一個豐富、鮮活和精彩的屏風系列。做為對藝術家這20年的學術探索和風格轉換的梳理,本次展覽還特別展出1990年代末期的《自畫像》系列,以及在此之前曾被學界認知為“表現型水墨的”早期作品。那些滿幅式早期作品創作的支點建立在直面生活的心靈感受上,野獸派的色彩衝擊力、立體主義的人物結構、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幻覺和表現主義中形式的強烈情感化滲透出了王彥萍在那個年代的現代意識和現代取向,也成為她創建“個人話語”的風格符碼。

觀眾在觀看王彥萍作品

本次展覽以早期的“幻象”圖像和最新的“折象”視覺為兩大單元,展示了藝術家這20年的水墨探索和風格轉換。當日下午3時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六層舉行了王彥萍水墨藝術研討會,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

王彥萍作品展現場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