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典當行難成藝術品變現渠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1 17:10:21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鑒定關難過 市場認可度低

隨著今年春拍大幕的拉開,藝術品融資變現難題又被提及。而上海古玩經營協會適時推出“藝術品鑒融平臺”,稱可讓藝術品“一分鐘變現”,引發業內關注。

億元資金為鑒定結果擔保

“鑒定評估藝術品一直是阻礙其融資的絆腳石。” 上海古玩經營協會秘書長徐曉嶺稱,協會副會長單位——上海璽圭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第三方鑒定評估平臺,綁定了鑒定和融資環節,“只要憑著一紙鑒定書,就可以到任何合作融資機構現場變現”。

公司董事長首席專家陳西桂介紹,該平臺的鑒定報告是建立在專家小組意見之上的,先由國字頭鑒定中心第一負責人作為首席專家,根據近年來海外、國內、行業、民間四大交易數據得出主體鑒定意見及評估價值,再由五人以上的專家小組得出總體意見,每人都擁有不容置疑的一票否決權。一旦小組通過,一份詳細的評估報告就出爐。進入“藝術品鑒融平臺”的門檻並不高。只需繳納一定的鑒定費用或者按照評估價格一定比例付費詳細評估,即可對藝術品進行鑒定評估。

除此以外,資金擔保也成為藝術品鑒融平臺一大特色,鑒定專家都以個人財産為評估結果擔保,實行“誰鑒定誰負責”的原則;同時平臺籌集億元資金作為對融資機構的擔保資金,如果鑒定失誤將為其損失買單。尤其對於典當行而言,如果藝術品絕當又不願意典賣,平臺還可按照贖當價格回購,並通過協會內部龐大的海內外收藏家隊伍進行交易。

“如此一來,所有風險都被控制在鑒融平臺裏,而融資機構可以高枕無憂地接受藝術品抵押貸款或者典賣。” 徐曉嶺稱,目前已有兩家典當行、兩家銀行和一個基金確定合作。“藝術品鑒融平臺”在醞釀的一年半中,成功鑒定了4000份藝術品,從幾百元至幾百萬元價格不等,無一例投訴質疑案例。

典當行謹慎看好

近年來,小微文化企業融資現狀不容樂觀,高投入、回報長、風險高、輕資産將小微企業逼進死角。銀行嚴格的風控體系將其攔在門外,隨著多元融資渠道的開放,藝術品融資成為部分小微企業融資的大膽嘗試,甚至孤注一擲。但從典當行方面獲得的統計數據,卻並不樂觀。

數據顯示,全國近4000家典當行中,從事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只佔千分之五,僅20家左右。因為國內沒有形成統一的鑒定體系和標準,僅能靠雙方協商,藝術品典當業務被戲稱為“好看但難吃”。

在此背景下,上海古玩經營協會適時推出“藝術品鑒融平臺”,無疑為藝術品典當業務融資帶來契機。但對這一新平臺,典當行業並未完全買賬。

華夏典當行副總經理楊靜琨表示擔心,他認為作為第三方鑒定平臺,藝術品鑒融平臺有助於藝術品鑒定結果更加公正、公信。但這種合作需要建立在各方對鑒定平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保障客戶利益和典當行金融安全。

楊靜琨稱,目前他所在的典當行已經為客戶提供免費鑒賞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但藝術品鑒賞大多源於愛好,上升到融資層面的案例目前還比較少”。

北京國典典當行負責人蘇先生表示,如果該鑒融平臺能夠保證鑒定的真實性和價格的公正,風險可控,他十分樂意接受,但由於成本控制,目前他們只願意與本地平臺合作。

徐曉嶺也透露,目前與他們合作的兩家典當行均為上海的典當行,地域限制也是這個平臺能否得到推廣的決定因素之一。

平臺或只限局部操作

北京文化産權交易所籌備組辦公室負責人彭中天肯定了鑒融平臺的體制創新,但卻只具備局部的可操作性。

對於鑒融平臺數據的可信度,彭中天表示懷疑。“中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藝術品數據,數據可信度不高。”對於鑒融平臺的資金擔保,他並不看好。他戲稱國內的鑒定師制度是“放牛娃賠不起牛”,沒有系統的鑒定師上崗體系來界定他們的責任以及建立社會分擔體系。

“藝術品融資的風險流動體系中,一定要社會經營機構和仲介機構的參與,否則自身的擔保資金作用也有限。”彭中天稱。

彭中天認為,鑒定平臺作為收費服務的利益第三方,無法建立起可靠的信用體系。“我建議建立公開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第四方平臺,文交所是目前文化創意産業中可以稱得上是第四方的平臺。”

“所有的創新都是值得鼓勵的,不創新就不會進步,但是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曲折的探索中創新也是必經的過程。藝術品融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更加深入和長期的探索。”彭中天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