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見所未見”發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6 09:23:29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新聞發佈會現場 

2012年3月13日,“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新聞發佈會在廣東美術館舉行,策展人姜節泓、喬納森•沃金斯、參展藝術家代表蘇珊•菲利普斯等嘉賓出席發佈會。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將繼2011年的啟動展與一系列的項目展後,將於2012年9月28日拉開序幕,直至2012年12月16日結束。這個展覽的主題是“見所未見”。這個短語既有通俗易懂的詞面,也有深奧莫測的所指,是一個沒有玄機的“玄機”。英文“the Unseen”的詞意源於“看見、或明白、領會”,可以促成與視覺發生直接關係的智力活動,特別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延伸出種種與觀看、認知和想像相關的豐富內涵。“未見”不但包含了“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同時也指向一種對於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確定性。“The Unseen”的中文在此意譯為“見所未見”。“見所未見”一方面出於人類肉眼視覺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淺;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對自然感知經驗的超越。

“未見”是一次旅行的出發,在時間維度或是空間維度上,展開以視覺為渠道的想像。從空間維度來觀察,“未見”可在千里之外,或僅一墻之隔,被遮蔽、被包裹、被隱藏、被限制的都是“未見”。“未見”更是一個跨越政治和文化地域的想像空間,在同一時代裏,“他者”之“所見”可能成為“我”之“未見”,反之亦然。正因為對於“未見”的假設與猜想,才建立了多元的文化交流,並形成了對“政治”、“階級”、“種族”、“身份”等等問題在其他語言中的轉譯、重釋或誤讀。從時間維度而言,“未見”是一種現在時的表述方式,是一個屬於“當下”的想像空間。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未見”的過去與將來。

正因為對於過去的“未見”,歷史才會有多樣的演述,並影響著今天的社會意識、道德標準與文化取向;而“未見”的將來,總要沿著時間的推移才能成為“眼見之實”。“未見”也可以超出我們賴以生存的時空,激勵著潛藏于內心卻無從表像的慾望、意志和精神。在神學意義上,有如“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便造就了“信”,才叫有限的可以思考無限的,短暫的可以盼望永恒的。

“見所未見”通向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屬於並擁有我們每一個人。視覺先行的思考、實踐與閱讀模式建立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平臺,以更具持續性和延展性並且可轉化的想像力和思辨達成一種創造性的對話。這個平臺既屬於“知者”也屬於“無知者”,既屬於“疑者”也屬於“信者”,既可以成為懷疑的理由、否定的託辭,也可以成為信心的來源、盼望的根據。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