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當代藝術進入廣州三年展

時間:2011-10-12 08:47:27 | 來源:《投資者報》

資訊>展評>

廣州三年展尚未開展之前,張可欣策劃的“版圖移動(東盟與中國——10+1 藝術戰略展)”就在業內傳開了。開展時,多位東盟國傢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的當代藝術家,以“東盟國家城市一極化”現象為題,將東盟的裝置藝術帶到了這裡。

赫利.多諾創作的《小丑的法院》根據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皮影戲所改編,即當小丑變成法官,整個社會就變得一團糟。玻璃纖維、兩張木臺、一個機器人、十個懸挂的鼓、手電筒、通電的機械設備等構成了該裝置的元素。

在范玉楊創作《高中班》裝置面前,不少美院的學生駐足停留。范説,越南幾代人都在非常困難的生活條件下成長,我嘗試想像不斷遭受這種壓力的人物面孔,並在想像中創作了這一組作品……

如此創作,不勝枚舉。這些東盟藝術家們將“拆”與“建”的主題融入裝置藝術,並以其感官衝擊著人們的視覺神經。

10+1藝術戰略

不但將“移動版圖”帶入廣州三年展,而且,東盟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如此集中地亮相於中國大展,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此前,“10+1藝術戰略”曾於今年1月亮相於泰國曼谷文化藝術中心。取得良好戰果的同時,張及其策展團隊成員決定將東盟當代藝術反饋到中國,並與廣東美術館共同推進這一藝術工程。

作為策展人,張更希望東盟藝術的展出,使得亞洲藝術與東盟藝術有一次較為深刻的對話,使中國和歐美過於親密的文化語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走出自我迷失的泥潭,彰顯出真正的個性藝術。

廣東也是東盟區域華僑社會最大的僑鄉,廣東與東盟的文脈之緣可見一斑。如此次展出的麥蒂?詩裏布恩所做《由內到外》,將傳統的東北茅草棚變成一個迪斯可舞廳,剖析過度嚮往都市生活人物的心理。這些創作思想或多或少同亞洲思維有著相通之處。

活躍于中國和東盟

中國與東南亞的當代藝術進入發熱期時,張往返兩地的密度開始逐漸增大。

2006年初,張專赴中國上海當代藝術館參加《虛擬的愛》展覽時,遇到了“豬皮文身”而聞名國際當代藝壇的威康?德沃伊,這位比利時的同仁曾問:“東南亞除了泰國的蒙天?蒙瑪在世界上有影響外,現在還有哪些出色的?”時隔一年,法國著名策展人、美術批評家讓雅克?勒貝爾來泰國時,也曾與張提過這一點。

顯然,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東盟藝術。2007年,張開始策劃《信仰與當代——來自東南亞的社會學圖式》展覽,回答同仁們疑問的同時,也能讓東南亞當代藝術家及其藝術思想真實地被世界所認識。

彼時,參展的泰國當代藝術家比迪瓦?頌泰,任教于泰國東方大學藝術系,曾在美國生活。2006年中國上海雙年展期間,張作為《Satellite當代藝術展》的發起者與策展人之一,帶來了比迪瓦?頌泰的作品。

其中名為《沒關係!》的創作是一件行為、互動性裝置的藝術,由藝術家本人各種角度的素描肖像組成,在以肖像形成的墻壁中央,懸挂著一個佛龕的白色座架,上面擺放著數支紅色的飛鏢,而以肖像鋪就的地面中央變成一塊播映DVD的銀幕,畫面則是一幕幕紀實性向藝術家肖像投擲飛鏢的鏡頭,畫外音反覆説著:“沒關係!沒關係!”比迪瓦説,這是以藝術方式來釋解佛教精神擯除私欲、無限超脫的宏觀世界。

此展僅是其中之一,在推動東南亞藝術的發展中,張還曾于2007年在泰國曼谷策劃“重塑東方烏托邦,當代藝術展”、同年于廣州舉辦“信仰與當代——來自東南亞的社會學圖式”展覽以及2008年在泰國曼谷舉行“艾豪電影回顧展”等。

東盟不僅有經濟

十幾年來,張運用裝置、行為、影像、繪畫、雕塑、新媒體等當代藝術語言,一直活躍于中國、東南亞及國際藝術舞臺。

面對此次廣州三年展,張可欣帶來的是更為龐大的參展陣容:來自菲律賓的馬克?薩爾瓦杜斯;馬來西亞的文森特.梁(Vincent Leong);緬甸的敦運昂&瓦努(Tun Win Aung& Wah Nu);泰國的阿姆利.楚素宛(Amrit Chusuwan)、麥蒂.詩裏布恩(Maitree Siriboon);新加坡的李鴻輝(Michael Lee)、邢萬和(JeremyHiah);印度尼西亞的赫利.多諾(Heri Dono)等。

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有著東盟各國遭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後遺症。政治、利益、邊境衝突……如同片片陰影影響著東盟人的思想疆域。

東盟當代藝術家不甘平庸,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比以往表達得更為強烈,從而使得藝術家本能的功利性隱藏於民族精神之下,這一切,使得“東盟與中國——10+1 藝術戰略展”的學術價值有了更足的底氣。

“東盟不僅有經濟,也有藝術,”説這句話的時候,張的聲音鏗鏘有力。過去幾年,東盟藝術家也在以別樣的姿態活躍于國際藝術舞臺,泰國藝術家2005年獲得雨果伯斯獎及2010年法國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就已經開始向世人昭示:東盟當代藝術版圖已向世界強勢方向移動。而在當下的後金融風暴時期,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仍在繼續。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張的願望就會實現,他那麼期待人們能了解東南亞的當代藝術,那麼希望中國與東盟的當代藝術有一次對話,現在,廣州三年展正在幫他實現夙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