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專家對話解讀吳冠中 紀念吳冠中逝世一週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30 13:11:5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研討會會場
 
【視頻】清華美院紀念吳冠中逝世一週年


2011年6月29日,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清華大學舉行了“專家對話——解讀吳冠中人生和藝術”的學術活動,以此紀念人民藝術家吳冠中先生逝世一週年。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新華主持了本次研討會,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吳冠中長子吳可雨、美術理論家水天中、劉驍純、賈方舟、殷雙喜、鄧平祥、藝術家王懷慶先後發言。清華大學師生、社會各界200余人懷著崇敬的心情,通過“專家對話——解讀吳冠中人生和藝術”活動,緬懷一代藝術大家吳冠中先生思想和精神,激勵藝術與科學創新人才輩出。

吳冠中終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藝術形式和語言;是20世紀至今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傑出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多元文化藝術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也是倡導藝術與科學互動互補的一面旗幟。 他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已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吳冠中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藝術成就和無私奉獻,人民給予了很高評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説:“吳冠中是在中國當代美術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大師,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他積極投身中國藝術的探索與創新,為我國文化藝術和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儉樸,把很多作品無私捐贈出來,留給了人民,體現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藝術界學習的楷模。”

專家對話主要以“為什麼説吳冠中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文化藝術界學習的楷模?”為主線,在對話的互動中對吳冠中在“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方面融合中西古今的貢獻和創新動力,思想精神和人格境界做出解讀,特別是對吳冠中提出“形式美”等問題的意義,以及“群眾點頭,專家鼓掌”, “風箏不斷線”,“苦瓜家園” “筆墨等於零”等問題展開了討論。通過解讀和討論,一個鮮活而又真實的吳冠中又呈現在大眾的面前,更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的敬意,進一步激勵了人們學習他的藝術創新探索,為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緣何為人民藝術家?

藝術為人民服務

吳冠中是繼齊白石之後,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家,隨著逝去的歷史,距離使我們對這位藝術家愈加敬仰,因而對話的首個話題就由此展開。

現代中國的國家和民族訴求需要有對應的“人民”文化語境。對此他有自己的推崇。吳冠中推崇魯迅筆下的“人民”,吳冠中也將人民放在心裏,用藝術引領大眾的審美。他所創造的藝術是雅俗共生的,他創造的藝術是為人民大眾乃至國際群體所普遍接受的。他積極投身中國藝術的探索與創新,為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儉樸,把很多作品無私捐贈出來,留給了人民,體現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藝術界學習的楷模。”

吳冠中曾被邊緣化並遭遇苦難經歷卻為何能夠執著于藝術的探索?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説:“向死而生”。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才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地生活。他對藝術的執著和對後輩從事藝術的斷然否定,都證明了他對於藝術所抱定的向死而生之心,要不就根本不要開始,只要開始了就一定不會放棄。

吳冠中不同於朱德群或趙無極,在藝術道路上能心無旁騖地探索。事實上,吳冠中的藝術與現實是緊密聯繫著的,甚至可以説,他的藝術一路走來都是聯繫著中國社會的曲折變遷。正因如此,無論成敗,吳冠中的個案對於中國藝術的發展乃至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的交流來説都顯示出巨大的價值。專家們還回憶了吳冠中當年歸國後所歷經的磨難,以及那些不平凡的藝術歷程,有時甚至讓我們都覺得後悔和惋惜,但是親歷這些的吳冠中先生生前卻道:“不後悔,藝術要根植于祖國民族的土壤裏。”他對傳統與當代的相容並包,對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結合的積極探索是值得整個時代所推崇和記憶的。

現場圖片

研討會會場全景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致詞
吳冠中長子吳可雨先生發言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