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文藝界:從吳冠中現象看文藝家與時代的辯證關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05 19:11:38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8月初,正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吸引眾多參觀者。中新社發 錢興強 攝

 

吳冠中大師離去已經有一個多月了,真是光陰飛度,誰也留不住!然而記者感到,儘管市聲鼎沸,人影匆匆,但此番面對吳冠中先生的去世,文學界、文學評論界俱少了表面文章,多了對一些基本文學問題、藝術問題的深入思考。

關於吳冠中先生的話題,從他的繪畫作品和文學作品(主要是散文),到他的成功、深度、厚度與藝術邊界,再到他的人格、內心、力量、精神境界以及他永遠的藝術追求,似乎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界常説常新的話題。特別是關於如何成就傑作、大作品乃至偉大作品,似乎永難説完。這也可以説是另一種“吳冠中現象”吧!他究竟留給我們哪些思考?

文藝創作與時代精神

林希(著名作家):

“吳冠中現象”實質上正是知識分子精神的最高實現,吳冠中屬於他生存的時代,但他踏過時代的束縛,走向了永遠的燦爛。

“吳冠中現象”是中國對於美的發現,吳冠中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美,這種中國美正是中國人心靈的美——吳冠中以知識分子的心靈境界,展現了中國人最高的美好精神境界。

閻綱(作家、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顧問):

吳冠中——我們時代標誌性的藝術家,他的出現是國家的驕傲。吳先生與我毗鄰而居,公園散步時親口對我説:文學就是借文字表現感情的內涵。我自己一輩子筆墨丹青,步入老年後,發現繪畫造型畢竟是用眼睛看的,沒有聲音,情節出不來,恐為後人責罵,親手燒燬了二百多幅畫,丹青負我啊,太狂妄了吧?我本不想學丹青,一心想學魯迅,這是我一生的心願。固然,形象能夠表現內涵,但文字表現得更生動。以文字抒難抒之情,是藝術的靈魂,更深刻、更有蘊藉,詩,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所以,越到晚年,越覺得技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涵,是數千年千姿百態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孫後代肅然起敬的民族壯景。我還敢狂妄地説:“100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梁骨會軟很多。看來,吳冠中所繼承的,正是代表民族魂和中國新文化方向的魯迅精神。關鍵詞:人格!藝術!

劉兆林(作家,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遼寧省作協主席):

我不懂美術,但喜歡吳冠中先生那種有風骨、有中國人間煙火味的畫作,尤其是有中國氣派但又起源於西洋卻承係了華夏之魂的油畫作品。他是個大畫家,卻在呼籲敬重魯迅,與那些自稱大文豪卻輕浮地戲嘲魯迅先生的作家,還有那些在大作家面前肆無忌憚地炫耀自己有錢的畫匠們相映照一下,越加感到應向吳冠中先生學習,去輕浮之氣,多多埋頭厚重自己才是。

王兆勝(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編審):

吳冠中先生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大師,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徵,在於他獨特的品質與靈魂。一是他的超功利性。他是將藝術看成真、善、美的載體,看成精神和靈魂的燈塔,而不是生財之道和賺錢的機器。二是他的寧靜與超然態度。他身處這個時代的紛擾中,卻甘於寂寞,能有大靜寓存於心間,那清瘦身體中炯炯的雙目仿佛就是暗夜的燈盞,直將你的心間與靈魂照亮。三是他的簡樸與愛心。許多所謂的藝術家漸漸居身豪宅,成為有産階級甚至貴族,然而吳先生卻像泥土一樣生活於民間,在近於狹窄的房舍裏,讓他的質樸與博愛像大地的芬芳一樣從心間直流向筆端,畫出一個個生了翅膀的美妙的精靈。

總之,吳冠中既能入乎這個變動的時代,又能不被污染而超凡脫俗,關鍵還在於他一直沒有放棄內外雙修,沒有放棄對自我精神和品質的鍛造。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