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的方式描述中國——讀田世信先生的雕塑新作《王者之尊》

時間:2010-07-27 13:57:18 | 來源:藝術中國

這六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儘管其個性差異十分突出,但同時作為歷史符號,人們似乎可以從中解讀到中國歷史上幾個繁盛時期的不同特徵。這些為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人物,經過這麼多年正史的記載,野史的傳聞,影視的“戲説”,已經很難為每個人找到一種統一性表述,雕塑家的塑造,其實仍然也是把評説的權力交給了每個觀眾。至於這幾位個性迥異的人物共同使用了制式相同的“龍椅”,似乎體現了作者這樣的努力,試圖在個別性中尋找一種共同性。

觀眾究竟從每個人物那裏看到了什麼?這雖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王者之尊》所採用的塑造方式,則給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覺經驗,這種看似雖“新”,其實很“舊”的方式,是雕塑界不多見的對中國傳統造型方式的挖掘和借鑒,作品在這方面的突破,顯然使作品的造型方式和意義內涵之間,獲得了高度的統一和協調。

《王者之尊》中所採用的是雕塑創作的“中國方式”。田世信先生的這一組歷史人物雕塑,包含了他多年來對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研究心得,幾乎是一部展現中國傳統造型方式的小型“百科全書”。這是一次全面的實驗,它涉及到繪畫、民間工藝、寺院造像等多個領域。田世信通過不同時代重要歷史人物的塑造,大面積的嘗試和探討了傳統的民族、民間造型方式在當今雕塑創作中運用的可能性,這種努力也是近些年來所比較少見的。

《王者之尊》體現了傳統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密切關係。在歷史上,“塑繪不分”、“塑容繪質”是中國雕塑區別於西方的一個重要特點。中國古代並不刻意強調雕塑和繪畫在表現形式上的區別,常常表現出與繪畫在表現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

《王者之尊》運用了很多繪畫因素,例如人物服裝上的彩繪,就是中國古代雕塑與繪畫相互融通的表現。在色彩上,中國古代雕塑講究“裝鑾”,一直都有上色的傳統,《王者之尊》也充分展示了色彩在雕塑中的魅力。

田世信雕塑《秦始皇》

現成品的運用,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一個傳統,在人物道具上,如帽子上的裝飾,毛髮的一根根植入,這些都是用現成的物品在泥塑中的運用。在雕塑表面,作者除了彩繪,還採用了貼蛋殼(趙匡胤),貼金箔(毛澤東)等多種處理方式,這些對傳統方式的發掘,使這一組人物呈現出豐富的外表效果。特別應該提到的還有傳統“夾紵”像的運用。夾紵像又叫脫胎像、幹漆像或者行像。據文獻記載,它是由東晉時著名雕塑家戴逵在傳統髹漆工藝基礎上所創制的。它先用泥塑出人物粗坯,然後糊上麻布、反覆涂漆,待幹後使泥脫空即成為夾紵像。這種雕塑重量輕,易於搬動,適合當時人們抬佛像遊于街衢的需要,因而被稱為行像。目前能掌握這種工藝的雕塑家並不多,由於時間原因,《王者之尊》只有兩尊雕塑採用了這個工藝,按作者意圖,將來全部人物都希望能採用這種方式。

由於大量採用傳統工藝,加上吸收寺院造像中背景布幔作為人物背景,這一組雕塑整體上形成了一種濃重的傳統歷史氛圍。

除了採用傳統方式,作者同時也超越傳統,做了大量的個人化的探索。例如,人物造型呈金字塔式的結構;人物形體處理中流暢的大塊面;衣飾表面不同肌理和質感的處理;尤其精彩的還有“趙匡胤”頭冠簡潔地裝飾性處理,這些有體現了作為一個深得西方雕塑精髓的雕塑家另一個方面的良好素養。

雕塑創作中的“中國方式”是中國雕塑界經歷了二十世紀學習西方的過程後,在二十一世紀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共同的追求,什麼樣的方式才是與當今中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體性相匹配的中國的方式?中國方式與中國的當代現實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田世信先生的《王者之尊》無疑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和貢獻,他富於建設性的新作,應該是這方面的一個重要的成果。

註釋:(1)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

(2)于沛主編:《20世紀的西方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09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