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82幅珍品落滬 來自美第奇家族"奢侈與虛榮"(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1 17:43:20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佛羅倫薩的烏菲齊博物館有著“文藝復興藝術寶庫”之稱,3 月11 日,其館藏在中國的首次大規模展覽“烏菲齊博物館珍藏展:15世紀—20 世紀”在上海博物館正式開幕。包括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大師波提切利、文藝復興盛期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和丁托列托的畫作在內的82 幅繪畫珍品,將在上海一直停留到6 月6 日。

1492 年,中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正處於最後的巔峰,這一年如同黃仁宇筆下的萬曆十五年一樣,並無大事發生;但在地球彼側,西班牙人乘船到達了他們誤以為的亞洲,隨後而來的佛羅倫薩人阿梅裏戈·韋斯普奇—他命中註定要以自己的名字去為一塊新大陸命名—寫信給委託他為自己的商行服務的僱主,斷定:這裡不是亞洲,而是“新大陸”。他的僱主就是洛倫佐·迪·皮耶爾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史稱“豪華者洛倫佐”。在他的領導下,佛羅倫薩進入了絢爛的黃金時代,然而他未曾來得及收到關於“新大陸”的消息。

1492 年, 達· 芬奇40 歲, 米開朗琪羅17 歲, 拉斐爾9 歲;人們最熱衷於談論的畫家是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多米尼哥·季蘭達(Domenico Ghirlandaio),有時也討論琴尼尼(Cennino Cennini)的《工匠手冊》;而波提切利正如日中天,貴為洛倫佐的座上賓。那年春天, “豪華者洛倫佐”因胃病驟然辭世,佛羅倫薩迅速由瑰麗光芒墜入風塵。

多明我會修道士薩伏納羅拉掌管了佛羅倫薩,使極端主義的“葬送奢侈與虛榮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從早先在巴黎和阿圖瓦爆發的僅限于焚燬紙牌、骰子、頭飾等“世俗享樂之物”的騷亂,發展成為1497 年那場藝術史上無可挽回的災難,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因此永遠消失。時乖運蹇、老無所依,使得波提切利為薩伏納羅拉的布道所蠱惑,親手把自己多幅晚期作品扔進火裏。1498 年,被開除教籍的薩伏納羅拉在當初點燃“虛榮之火”的地方被處以火刑。他死後不久,美第奇家族再次掌權。

然而波提切利沒能重拾往日榮光,他聲名不再,貧困潦倒,死於1510 年。1500-1510 年間,波提切利畫了一幅《三博士來朝》,那是他最後一件作品。也許在他孤苦的晚年裏,他會回想起,在他30 歲的好年月,另一幅《三博士來朝》為他在整個歐洲贏得了聲譽,因此被教皇召喚到羅馬,為西斯廷教堂作壁畫。

畫最後一幅畫時的波提切利作何感想?

500 年過去,那種叵測的心情似乎就封存在我眼前一隻巨大的綠色木箱裏,它來自佛羅倫薩,來自烏菲齊博物館;木箱裏套著木箱,有三層,工作人員用電動起子將螺絲逐個旋出來,取走包裹著它的柔韌的保護材料。現在這個空間已經做好準備,溫度在20-25℃之間,比它原先所在的環境稍稍暖和了一點兒,相對濕度在 50- 60% 之間,沒有自然光照,遠離照明和熱源。波提切利的最後一次沉思在此被開啟,挂到了上海博物館的墻上:耶穌誕生,東方三博士前來朝拜,比起年輕時那幅同樣題材的畫,背景開闊許多,人物比例變小,數量多了許多。在明亮的天空下,廣闊的丘陵地帶漸漸消失于遠方的地平線上。其間可瞥見巨大的、防禦堅固的耶路撒冷城墻。形形色色的人從四面八方奔走而至、絡繹不絕,雲集在三位聖賢之士的周圍,一同朝拜為拯救世界而降生的聖嬰。

這是一幅畫在木板上的蛋彩畫。陪它從義大利來到上海、負責全程組織此次展覽活動的義大利佛羅倫薩Contemporanea Progetti Srl 公司總裁帕翠莎·佩德羅格蘭德女士(PatriziaPietrogrande)説,這幅畫是波提切利少有的多人物作品,由於一些未知的原因,波提切利未能真正完成此畫的著色,可能至18 世紀時,才被他人沿襲著這位15 世紀偉大畫家的創意和構思,添加了部分色彩;畫中朝聖者的形象皆為美第奇家族成員。

上博教育部副主任陳曾路老師告訴我,右邊那個身披青色絨服、手持白刃的人,就是波提切利本人。

整個春天,烏菲齊博物館的82 件藏品都會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展品跨越5 個世紀、出自50 多位畫家之手。

烏菲齊博物館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市的烏菲齊宮內,這座有著400 多年曆史的建築物,最初是按美第奇家族的柯西摩一世旨意建造的,用來作為佛羅倫薩公國政務廳辦公室,“烏菲齊”在義大利語中便是“辦公室”的意思。美第奇家族統治佛羅倫薩近3 個世紀,一直有愛好、扶植和保護文化藝術的優良傳統,這個名字在馬薩喬、多納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提香、曼坦尼亞等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後閃耀光芒。

從1581 年開始,烏菲齊便公開展出美第奇家族的眾多藝術收藏,促使佛羅倫薩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重地。美第奇家族的藝術收藏由柯西摩·伊爾·維奇歐首開先河,把收藏品作為教育手段而公開的人文主義構想則肇始於洛倫佐,他將家族收藏的古代及當代藝術品公開展示,供年輕藝術家學習、研究。烏菲齊是“畫廊”(Gallerie)這一展出形式在義大利的最初範例,也是近代意義上的美術館的最初典範。時至今日,這些跨越時空而來的藝術珍品再度激起我們對那光輝璀璨時代的無限神往。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人人都能輕易説出“文藝復興”一詞之時,或許更應認真思索何為“文藝復興”,使天才之花蓬勃怒放、為人類文明譜寫驕傲、叫人真正生而為人的,是怎樣一個天地,而我們每一個人,在此刻的位置上,又當如何盡力而為。

B=《外灘畫報》

P= 帕翠莎·佩德羅格蘭德(Patrizia Pietrogrande)

B:與波提切利的《三博士來朝》同樣引人注目的,首先就是提香的《維納斯與丘比特、狗和鵪鶉》了,它被放在了整個展覽最首要的位置。

P:提香是個在駕馭顏色的能力上可以跟米開朗基羅的精通素描法相匹敵的畫家。與這幅畫主題相類似的他的作品共有4 幅,這是其中一幅相對較早的,創作時間在1550 年左右。此處的維納斯是一個成熟華麗的婦人形象,她背後有愛神丘比特與其相擁撫。畫中的狗象徵忠誠,鵪鶉則暗示貪婪的慾望和多生多育。

在這次展覽中還可以看到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 ?-1594)的《萊達與天鵝》,創作于1555 年左右。丁托列托似乎對提香無與倫比地善於表現美感到不滿,他想用不同的方式去敘述那些故事,使觀看的人感受到他畫裏的刺激性和戲劇性,為此不惜犧牲柔和的色彩美,而色彩美本來是威尼斯畫派、是喬爾喬內和提香最為自豪的成就。

萊達與天鵝的故事來自古希臘神話,眾神之父宙斯愛上了斯巴達的王后萊達,於是變成一隻天鵝去引誘她。親熱過後不久,萊達産下兩個雙黃蛋,孵出兩男兩女:卡斯托耳(Castor)和波盧克斯(Pollux) 及他們的妹妹海倫及克呂泰涅斯特拉(Helen and Clytemnestra)。在這幅畫中,丁托列托選擇了描繪交媾之前的情景,狡猾的宙斯擺出極其性感的姿態,向王后求愛。按文藝復興繪畫的慣例,畫中的各元素都要烘託人體這個“主角”。在這幅畫裏,藝術家構圖的重點就是美化萊達的身體曲線,他不惜用過分慷慨的大幅的天鵝絨來襯托萊達的身體,還用天鵝長長的彎曲的脖子來影射詩意的表白,用快提而有力的筆法使紅色的幔帳更具渲染的效果,來襯托那面色的蒼白。

B:一幅佚名畫家的作品也被放在了很顯要的位置,這次展覽的展品中好像有不少佚名畫作。

P:是的,因為一些畫作的作者身份仍然存疑。在烏菲齊的藏品中,有一部分作品可以肯定出自那一時代的幾位頂尖畫家之手,但卻無法確認究竟是何人。在我們帶到上博的這些畫中,就有一幅畫在開箱時(就是放在顯要位置的那一幅),發現它的背面署有提香和喬凡尼·貝利尼的名字,是鑒賞留名還是收藏記錄,我們至今不知。

B:請為我們介紹一下展覽海報上用的這幅肖像畫吧。

P:這是賈斯特斯·沙特曼斯(Justus Suttermans,1597-1681)的自畫像,他是巴洛克時期的佛蘭德畫家,他卓越的肖像畫天賦使他獲得了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他1620 年來到佛羅倫薩,向義大利的圭爾奇諾、西班牙的委拉斯凱茲以及法國的皮埃爾米尼亞討教肖像畫,在他有生之年,一直是義大利最好的肖像畫家,為美第奇家族服務了三代以上,直到臨終。在展覽中還可以看到他為一位美第奇家族成員畫的肖像畫(《青年時代的萊奧波爾多·德·美第奇肖像》)。

當時的貴族們熱衷於請名家來為自己畫肖像畫,肖像畫的批量創作是從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的。與北歐盛行的群像不同,義大利人偏好個體肖像。像美第奇這樣有政治抱負和藝術品位的家族,其成員對寫形傳神的圖像必有更嚴苛的要求。畫家的自畫像起初是出於這樣一種需求:一個貴族收藏了許許多多幅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之後,他就想要一幅這位藝術家的自畫像,來挂在他的這些作品旁邊,就像我們看到的作者像一樣。

烏菲齊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自畫像最多的博物館,很多知名畫家以自畫像被烏菲齊收藏為榮。

B:展覽的名字裏寫著“15 世紀-20世紀”。眾所週知,烏菲齊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珍品,那些大師的名字都是振聾發聵的。但對於17 世紀以及再往後的藏品都有哪些,就比較陌生了。

P:烏菲齊博物館有著悠久而優良的收藏佳作的傳統,藏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為主,到18 世紀以前;但同時也收藏了非常多的19-20 世紀義大利近現代畫家的作品。20 世紀的藝術家,比如賈科莫·巴拉,這是他的自畫像,他是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義大利點彩派的倡導者。展覽中還有他的另一件作品《狂風大作》,在那幅畫裏他用細膩的色調畫下了光、運動和速度。這是巴拉的作品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們希望讓中國的觀眾能看到各個時代優秀的義大利畫家的作品。

再比如,18 世紀的義大利景觀畫代表人物喬凡尼·安東尼奧·卡納萊托,他終生都將熱情投注于創作有關威尼斯廣場、運河與教堂等城市景觀的繪畫作品,展覽中有他的作品《馬爾蓋拉塔樓》。

在這次展覽裏還可以看到部分17世紀荷蘭風景畫家及18、19 世紀法國、德國藝術家的肖像和風景作品。像法國畫家克勞德·洛蘭、荷蘭畫家班波丘,他們都是來到義大利後,長久地住下來,在這裡畫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