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第8屆上海雙年展:世博語境中還有沒有“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0 11:03:59 | 文章來源: 新民週刊


2010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第一次新聞通氣會現場

 

在世博會的宏大語境中,本屆上海雙年展如何體現它天賦的批判性?

主筆/沈嘉祿

距離上海世博會兩個月不到時間,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日前面對媒體亮相,他們是范迪安、李磊、高士明,還有助理策展人華怡。范是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李是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高是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被譽為“上海雙年展藝術靈魂”的雙年展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此次雖然不在策展團隊之列,但在新聞發佈會上還是展現了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雄辯才能,一口氣就對本屆雙年展的主題闡述了一個小時。在簡單回顧梳理了上海雙年展的歷屆主題並再次肯定了它與超大型城市的密切關係後,不得不面對一個強大的文化語境,那就是世博會。

語境與呼應——“世博會文化”和“雙年展文化”

無疑,世博會將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上海,中國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這歷史機遇中,許江認為上海由此成為“世界劇場”,同時也將成為一個無限豐富的“世博劇場”。在這個“劇場”中,世博會將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對於城市與當代生活的主體論述,從中國出發,在全球境域中思考世界共同問題——這成為上海世博會基本的文化姿態。那麼,“世博會文化將成為本屆上海雙年展最重要的思考和體驗背景。這就需要我們從中國主體出發,提出國際文化藝術界的前沿問題,放在世界舞臺上進行演練”,他對記者説。

而且在世博會期間,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全民的心願和行動指南,向來以另類思維和另類表達行世的當代藝術家沒有“豁免權”,這也是策展人團隊在確立主題時的出發點。

主題與亮點——遊牧式的“排演”以及龐雜的相容體

為秉承上海雙年展的問題線索和文化立場,本屆雙年展以“巡迴排演”作為學術主題和總體策略,力圖在全球視野中建構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在當代藝術的世界劇場中思考藝術實驗與社會空間之間的關係,力求打造一個跨地域、跨主體、跨媒介的當代藝術現場。

許江對“巡迴”的解讀是:“巡遊與回歸”,而“排演”即是“排布與推演”。這就意味著本屆雙年展的作品呈現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展品是開放性的,也是流動性的,是一次饒有興味的遊牧式“排演”。同時策展人團隊還強調,甚至展覽的策劃情境、創作過程和展開過程也可以是線性流動的、向外輻射的,那麼展覽的創作與生産意識也將具有巡迴的別樣意味。這一思路的完美實現,也許會成為本屆雙年展的最大看點。

近年來,現場、情境、敘事和社會參與逐漸成為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中的最前沿話題,本屆雙年展爭取在這一前沿領域有所推進,將雙年展劇場打造成一個多領域、跨媒介的公共現場。

許江還透露,本屆雙年展沒有邀請外國策展人,但在徵集作品的過程中會與鎖定的外國藝術家進行主題方面的探討,引入東方思維與藝術元素。而對中國藝術家則更會近距離作些引導,以保證作品不游離于主題之外。更有意思的是,參展作品的創作過程有如田野考古,在探索與討論中完成。作品形式是反傳統的,不是架上繪畫,也不是裝置,更不是多媒體,而是一個龐雜的相容體。作品在7至9月會在美國、西班牙、印度等國家的中小城鎮巡迴展出,于10月24日世博會接近尾聲時匯集上海美術館,一直至2011年2月28日結束,展期長達4個月。這些舉措以及時間上的安排,都可以看作本屆雙年展對世博會宏大敘事語境的自覺呼應。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