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碰撞”當代藝術展亮相央美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4 23:17:4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高素娜

張大力參展裝置作品《風馬旗》(局部)

作為“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的特展,“碰撞——關於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的案例”10月10日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登場,方力鈞、黃永砯、徐冰等27位中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向各國嘉賓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實面貌和狀態。

非常態的美術館

不一樣的空間經驗

中國當代藝術的風生水起和招致詬病、爭論一直是業界的熱點話題。當天,這個以實驗性為主導的展覽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黃永砯的大型裝置作品《嗡嘛呢唄咪哞》、張大力的《風馬旗》……幾乎全為當代藝術紅人的符號性作品,既有現實主義、實驗性作品,也有流行文化和時尚文化性作品。

“之所以將展覽命名為‘碰撞’,是想強調在當前開放的價值體系下,藝術實驗領域中表現形式和思維方式的轉型,並探索當下藝術與中國文化産生真實對接關係的可行性方案。”“碰撞”策展人俞可説,“碰撞”不是對某一藝術風格或藝術樣式的命名和定性,也不是給某類藝術現象貼標簽,而是指涉和描述中國當代藝術正身處其中的一種狀態、一個過程。現今的當代藝術很難用一個風格或樣式來概括,反之,突出和彰顯藝術家的自我特性、強調藝術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碰撞”關係和“碰撞”之後生成的新藝術生態,或將成為關注的焦點。

為什麼選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俞可對此表示:“首先,中國藝術現場的領軍人物基本上出身於專業的藝術院校,而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與當下的藝術創作又不能形成有效的對接。如果這次展覽能夠讓我們的藝術家與他所處的環境産生互動,那麼當代藝術的價值就會凸現出來。此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是一個非常態的美術館,它與我們對美術館的習慣經驗很不一樣。我們也面對這樣的尷尬:一方面,有些藝術家對展廳非常不滿意,另一些藝術家則認為這個空間非常好。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把這個空間當做每個參與者進行實驗的部分,讓每個藝術家規劃出可能性,使展場成為他們作品的有機整體。儘管結果並不令所有人都滿意,但應該説,中央美院美術館給了藝術家一個參與並改變他們過去空間經驗的機會,這也正好符合當代藝術的特徵,並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了我們的展覽主題:碰撞。”

展覽的後續傳播和效應更重要

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的話題一直不斷,但它在經歷了國際收藏大鱷、拍賣公司的追捧後,也引起了全球藝術界的普遍關注。同天開幕的“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即可證明此點。這個創辦于2004年,素來以其前瞻性視野和決策性引導力贏得廣泛尊重的論壇,首次移師海外並首選中國,也充分説明瞭中國藝術的重要性。

“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的核心是具有高端性和私密性的閉門會議。該會議不僅吸引了全球重要美術館負責人、博物館館長、策展人、批評家、收藏家、藝術基金會、藝術機構主席等權威人士,還包括與藝術品流通、收藏有關的政府機構首腦共同參加。

據俞可介紹,之所以選擇與該論壇同期開幕,是希望兩者能形成互動平臺,將來自全球的收藏家和當下藝術品流通領域裏各個重要環節中的決策性人物聚集在一起,就當代藝術的未來趨勢展開理論的探討。

在俞可看來,任何展覽的後續作用要比展覽本身更重要,如何在更大範圍裏為中國當代藝術找到一個文化空間、話語權空間才是展覽的本質,策展人必須要考慮展覽的後續傳播和效應。

“我們希望通過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個案,向西方及全球的藝術資深人士,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家及其創作的真實生態,這既是消除東西文化差異和藝術誤讀的契機,也為中國當代藝術進一步以整體形象進入世界主流收藏界和學術界視野,提供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真的能通過論壇與英國藝術基金會、古根漢姆美術館、泰特美術館、紐約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一系列與會國際藝術機構展開藝術對話,並促成進一步的互動,那麼展覽的意義也就凸現出來了。”俞可説。

追求大視野和文化責任感

俞可認為,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著許多困境,在全球語境中還不能完全左右自己,在市場、學術等很多方面還處於被動姿態,這就要求藝術家們必須有大視野和文化責任感。

俞可曾策展過不少年輕藝術家的展覽,但近幾年他將策展角度做了一些調整。“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我體會到年輕藝術家可能會給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但經過幾年的努力,我還是有點失望。很多藝術家輕易地就被資本迷惑,這是當代藝術應該反省和思考的問題。我現在希望能在成熟的藝術家中去尋找一些東西,讓他們帶動年輕的藝術家和對文化關心的人,真正培養獨立的思考習慣,不要被其他外物所收買。”俞可説,我的理想就是要將文化的現場和當代藝術的實驗現場結合起來,判斷什麼是真正的、有效的、有價值的藝術品。

談到舉辦此次展覽的意義,俞可説:“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從地下到地上的過程,也經歷了從向西方借鑒、學習轉向關注自身文化傳統的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的側重點和關注點都發生了變化,而與藝術相關的各個外部環節和語境也有了新的改變。在今天這個時間拐點上,重新審視和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就變得特別重要和必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不要過份倚重“視覺”——從畢業展看央美設計教育
· 央美、國美、川美,誰更強?——當代藝術在美院的抽樣分析
· “碰撞——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的案例”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
·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更多的是“學術的困惑”
·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暨收藏家邀請展”在宋莊和靜園藝術館舉辦
· 相容並蓄 中央美術學院潘公凱院長談央美教育改革
· “寫生與當代”首屆學院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央美美術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