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八德園圖》
張大千先生84年的輝煌人生,有將近三分之一是在海外度過的。在此期間,他的藝術造詣不斷提升,融貫中西,創作了許多精品佳作。例如此次展覽中大家看到的《水殿暗香圖》、《八德園圖》、《青綠潑墨山水圖》、《牡丹圖》、《墨荷圖》等。他曾在紐約當眾作了一件共分為六幅的8米長的荷花通景屏,也曾創作大潑墨技法的代表作巨幅《青城山》。
巴西買下“川西壩子”
張大千于1952年移居阿根廷,又于1953年做出定居巴西聖保羅的決定。據邵菁菁、劉靜編著的《張大千畫傳》中所述:因為當他在巴西訪友時,在聖保羅市附近遇到一塊正在出售的土地極像“川西壩子”,這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於是他買下這塊地,準備移居到這裡。這是張大千除了內江老家之外的唯一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家,因此他不遺餘力地親自設計修建了這處住宅。張大千的總設想是“治園如作畫,不肯輕下一筆”。園中的樹木花草“必故國有所植之”,“居室無藻飾,但取其適。畫室則力求其廣,空闊如禪房齋堂”。為紀念故土,他把聖保羅音譯為“三巴”,取四川古時分為巴縣、巴東、巴西三郡之意;又將“牟古”鎮音譯為“摩詰”,自己的家園稱為“摩詰山園”,紀念我國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字摩詰);而他那頗具規模的園林則被命名為“八德園”。 9年後,他又在人工挖出的名為“五亭湖”的湖泊中修築了亭子和回廊。 “摩詰山園”落成之後,張大千全家于1954年遷至巴西,一住15年之久。
《張大千畫傳》中記述,八德園初創階段,是張大千最辛苦最勤奮的時期——建園子借的錢需要還,擴建工程也需要錢。這些現實的原因使他在國外使出渾身解數,來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山水、人物、花卉作品,其中八幅以四川資中縣景色為題材的《四川資中八勝》山水畫,是“為寫資中八景,以慰羈情”,寄託了他的故國之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張大千開始在世界畫壇崛起。 1955年,他的《大風堂藏畫》(共四冊)在東京精印發行,成為各國博物館、藝術館必須收藏的參考畫冊;1956年至1961年,他先後在巴黎、東京、紐約、布魯塞爾、雅典、馬德里、日內瓦等地舉辦了畫展。
尼斯晤面畢加索
張大千夫婦和翻譯于1956年7月底來到了位於法國尼斯的畢加索“加尼福尼亞宮”別墅。據《張大千畫傳》所述:畢加索在門廳迎接了張大千,兩人只握了一下手,沒有一句寒暄。走進畫室之後,畢加索深沉嚴肅的表情突然變得柔和了,隨即拿出了他的畫冊給張大千看。打開畫冊,張大千驚訝地發現,畫冊裏全是畢加索用毛筆、水墨作的中國畫,題材主要是花鳥魚蟲,大概模倣了齊白石老人的筆觸和風貌。畢加索看見張大千納悶的表情,終於帶著誠懇的表情開口,請張大千對這些畫批評指正。
《張大千畫傳》這樣描述:按照東方人的習慣,張大千先説了一通恭維的話,然後便不客氣地指出畢加索不會使用中國的毛筆,墨色濃淡難分。在交流中,兩位藝術大師的了解更進了一步,感情也漸漸融洽了。告別時,畢加索堅持將張大千送到別墅的門口,並將其作品《西班牙牧神像》贈給了張大千夫婦。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畢加索在畫上題了幾個字:“贈張大千畢加索 56.7.28”
第二天,張大千和畢加索會晤的消息就被報道了出來,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後來,張大千決定畫一幅墨竹回贈畢加索。為什麼是墨竹而不是張大千堪稱一絕的荷花呢?《張大千畫傳》介紹:張大千是有用意的。首先,翠竹歷來被稱為“四君子”,正好可以用來象徵他與畢加索結交的情誼;其次,墨竹比荷花更能説明中國畫的用筆和用墨,這對還未很好地掌握中國畫用筆、用墨的畢加索而言,是很有意義的。在右邊的竹葉空白處,張大千提筆寫道:“畢加索老作家一笑丙寅之夏張大千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