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的中國館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將有90位藝術家受邀參加。
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許多藝術博覽會延期或取消,但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數量卻再創新高,達到77個,“中國館”是第三次參加展覽,選擇的主題是“見微知著”。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項目由藝術家盧昊和批評家、策展人趙力聯合策展。圍繞“見微知著”的主題,7位中國藝術家參加了國家館展覽,分別是方力鈞、何晉渭、何森、劉鼎、邱志傑、曾梵志和曾浩。7位藝術家都是中青年,他們既是中國當代社會文化變革的親歷者,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參與者,其作品包容著中國現實生活的變化,強調高度個人化、原創和多元。
策展人解釋説,“見微知著”出典于《韓非子·説林上》,本來就是東方人的一種審美習慣。在這個主題下,參展的藝術家們試圖將中國式的“小中見大”發展成為鮮明的個案性的策略。中國館的主題聚焦于中國當下社會經過改革開放30年後的變化趨勢。策展人介紹説,由於展館的空間有限,所以許多作品都非常微小,“需要觀眾仔細尋找”。參展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何晉渭創作了作品《獻給這個世界》,由150到200幅小型油畫組成,是對四川大地震孤兒和小學生的寫實肖像。
據透露,由來自義大利、美國、印度、德國和南非的5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團將在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結束前評出最佳國家館,該館將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基金會頒發的藝術界最高榮譽———國家館金熊獎。而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終身成就金熊獎已提前出爐,美國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裏和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榮膺此獎。
■觀點中國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爭議———
迎合西方藝術還是彰顯中國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是迎合西方藝術法則?還是彰顯中國藝術?對此問題,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項目負責人王琛和國內藝術批評家朱其接受了本報採訪。
正方觀點:表現中國智慧與特色
記者:威尼斯雙年展是否承擔宣傳國家形象的任務?
王琛:當然有國家文化形象的思考。這次國家館的主題“見微知著”本身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想法和思路。
威尼斯雙年展是國際上最著名的藝術雙年展,2006年,中國文化部正式批復,以後的威尼斯和聖堡羅雙年展國家館的項目都由我們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承辦。
中國館的環境有很大限制,室內部分是威尼斯巨大的油庫,所有油罐都是文物,連油庫墻面都不能釘一個釘子,而室外部分則是佈滿樹木的“處女花園”。在這樣的環境中,藝術家們選擇見微知著這樣的主題。中國館在威尼斯很受關注,中國蓬勃的經濟因素讓中國當代藝術、建築和視覺文化成為國際藝術圈的“搶手貨”。
記者:代表中國文化的傳統藝術為何不能參加?
王琛:威尼斯雙年展本身就是以當代藝術展為主,我們邀請的大多是30歲以下的中國年輕藝術家。有些作品雖然使用的是西方語匯,但表現的都是中國的智慧與特色,無論形式怎樣變化,內涵是中國特色的,比如何申的一些油畫作品。
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已經有10多年曆史,現在更多的是主動展示,而且大多數作品被西方接受和欣賞。今年雙年展的請柬上有3種文字,當中就有中文簡體,這其實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今年,到威尼斯雙年展報名參展的中國藝術家更多了,並且相互之間有更多的配合,不像以前只是分散的個體參展。
反方觀點:並非衡量藝術家標準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代藝術家靠國際參展走紅的路徑?
朱其:有人認為,到國外參展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其實不是,威尼斯雙年展不會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以往參加國際雙年展的神話效應已經不存在了,過去參加這些國際的雙年展回國後會帶來一定的知名度,作品價格可能也會提高。但現在藝術圈中參加雙年展的不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品,優秀的都是少數。雙年展已經不是衡量藝術家的標準,很多藝術家都有機會去參展,展會也不對作品進行嚴格的篩選,一次雙年展的主題展中能有幾個優秀作品就已經不錯了。
記者:在國際大展中,中國藝術家有沒有創新的作品?
朱其:我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包括兩種:第一種,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第二種,是中國近30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當代藝術。不能簡單地説中國參展作品是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藝術是有選擇性地接受的,比如一些玩世不恭的藝術家和藝術品,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藝術價值,但市場上卻被西方人操控。
中國當代藝術本身就是多元和複雜的,有些是在進行著自己的實踐和探索,有些是商業化的生産,不能一概而論。總體來看中國的當代藝術還是有進步有創造的。但是我認為,這次參展的一些當代藝術家前幾年是先鋒派的,但現在他們已經是在重復生産過去的作品,並無創新和發展,比如方力鈞、曾梵志、何申的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