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
今天,中國動畫拿什麼吸引孩子
本報記者 紀秀君 楊桂青
“為什麼中國沒有一部像樣的動畫作品,沒有一部可以跟日本、美國動畫相比的作品?”也許像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一樣,當今很多中國動畫人都遭遇過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
3月末,溫家寶總理在武漢江通動畫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説:“我有時看我孫子喜歡看動畫片,但是動不動就是奧特曼。他應該多看中國的動畫片……讓中國的孩子多看自己的歷史和自己國家的動畫片。”
動畫影響著廣大少年兒童的思想意識形態,關係到國家文化安全和思想文化陣地的爭奪。中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動畫?動畫要向他們傳達什麼內容?這是中國動畫人需要反思和迫切解決的問題。
動畫創作處於下滑狀態
“今年參加廣電總局優秀動畫片評審,一共40多部,我數了一下,有將近12%的動畫片光名字就充滿了暴力,什麼《金剛戰士》、《無敵小子》。我以為這些動畫一定是給14歲以上的人看的,可從畫面內容看都是給三四歲孩子看的。其中很多鏡頭,非得要把人打得遍體鱗傷甚至死為止。”孫立軍談起國産動畫創作的下滑狀態,心中充滿憂慮。
我們一代代孩子都是看著動畫長大的。只要能畫出來、能設計出來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動畫表達出來,因此孩子們非常癡迷于動畫。《大鬧天宮》、《雪孩子》、《三個和尚》,過去幾十年,中國動畫創造了很多傳奇,在國際上拿到了不少令人艷羨的大獎。但是,近十年來,我們不無憂慮地發現,面對日本、美國動畫的衝擊,中國動畫失去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動畫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他們從動畫人物身上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基於此,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動畫作品格外重要。
説到動畫對孩子的影響,中學語文老師王立兵感嘆地説起不久前的一段經歷:“我説奧特曼不好,愛打架,有暴力傾向,勸兒子不要看。結果兒子回了我一句"奧特曼是好的,他打的是怪獸,如果沒有他,誰來拯救人類?"説這話的時候,兒子差不多有點哽咽了。一個4歲的孩子並沒有多大的責任感,"拯救人類"也是他從片中撿來的,他甚至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他的哽咽,只不過是因為我傷害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也擔心我以後不準他看奧特曼了。但孩子的認真勁兒讓我很震撼,我不禁在想誰來拯救中國的孩子?”
近年來,中國動畫優秀作品少,大多是模倣日本、美國,缺乏創新,創作人員從觀念到能力都有些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拿去年的中國動畫來説,99%都是電視動畫,突破了13萬分鐘。看13萬分鐘這個數字,好像我們已經是世界動畫三大國之一了,但實際上,只能説我們是數量大國。因為這些動畫中不乏“垃圾動畫”,想看的人可以看兩眼,不想看的人放在那兒不看。
忽略了動畫是一門藝術
為什麼國産動畫出不了精品?在孫立軍看來,原因是我們沒有遵循動畫是一門藝術這一基本規律。創作者不去研究動畫的藝術規律,反而著眼于動漫産業研究製作規律,想著怎麼在市場上獲取最大的利益。
改革開放前,我國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優秀的動畫片,最重要的是有優秀的人才,這恰恰是在計劃經濟環境下造就出來的。那個時候的創作者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創造最好的動畫片,他們不用過多地考慮市場。有的藝術家可能一生就拍了一部動畫片。
“《哪吒鬧海》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部優秀作品,當時我的老師被派到上海民營廠學習,接了一個哪吒劈開浪頭的鏡頭。前前後後改了17遍,導演滿意了,他才放下心來睡一覺。可他睡覺時覺得還有兩張不太滿意,第二天早上又從導演手上把那個鏡頭拿回來,改完交回去,前後這一個鏡頭改了18遍。動畫歷史上的經典就是這麼來的。”孫立軍回憶説。
孫立軍認為,動畫片娛樂性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文化,這是動畫片的靈魂。我們現在用動畫片做什麼呢?要讓中國的文化成為動畫原創的源泉,不要跟著美、日屁股後面走。民族文化怎樣在孩子當中培養出自信,是掌握話語權的成人的責任,這就要用動畫來傳承和發揚,寓教于樂。
在北京電影學院動畫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曹小卉看來,中國動畫界長期缺乏理論研究指導,創作人員青黃不接,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依然用定式思維來創作動畫,這些造成了當前鮮有動畫精品出現的現狀。
曹小卉舉例説,《大鬧天宮》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孫悟空跟二郎神、哪吒等一大群人打,這其實反映了當時的一種心態:我就是齊天大聖,你們整個天宮來反對我沒有用,大漲中國人的志氣。但是,今天我們再做一個這樣的片子,説自己是齊天大聖就不合適了。雖然現在國內不時播放《哪吒鬧海》、《大鬧天宮》這樣的優秀動畫片,但在國外它們不被接受,被認為是暴力片,13歲以下兒童不宜觀看。而我們的孩子卻有可能認為在《功夫熊貓》、《龍珠》等外來動畫片中看到的中國文化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國産動畫太陳舊,別人篡改過的反而跟他們很接近,更願意被接受,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事。
未來發展要立足於平民動畫
在思考中國動畫的未來時,我們發現日本、美國動畫的成功發展,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鑒的經驗,對我們探索一條中國動畫的發展之路很有啟發。
比如美國動畫片中的英雄主義,從期待英雄到英雄的成長再到普通人的英雄,一直到現在《閃電狗》中體現的走出英雄的傾向,教育主題非常明確。《閃電狗》中的狗覺得自己是個英雄,有超能力,能夠打敗所有敵人,他遇到一隻貓,認為貓是敵人,功力消失是被貓害的。其實真正的英雄是這只貓,貓讓狗認識到作為普通人的價值,體現自己的價值就是英雄,而不是盲目去做英雄。這就是教育。美國動畫片的教育功能隨著時代的改變,隨著對人的價值的重視而有所改變,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注意。
除了借鑒成功者的經驗,中國動畫的未來發展要更多思考的問題是,怎麼培養動畫人才,使這些人才能在調查兒童的文化需求、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創作出他們喜愛的作品。在人才培養這一點上,孫立軍有一個頗為獨到的見解:人的左大腦開發智商,右大腦開發情商,情商不發達很難做好創意文化産業。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中主要開發了左大腦,而對右大腦重視得不夠。現在到了該開發右大腦的時刻了!讓右大腦發達的人多作一些貢獻,這是發展動畫産業的意義之一。
從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創造了過億票房紀錄中,孫立軍似乎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國動畫産業的未來,那就是要立足於平民動畫。當時《喜羊羊與灰太狼》上映前,製作方做了40萬支筆,在上映前10天就推到電影院,大概只用了四五天,40萬支筆就發完了。拿到這支筆的孩子去學校炫耀,於是更多的孩子想要這支筆,為了這支筆,更多的家長掏錢買了電影票。“讓更多的孩子直接消費,這就是平民産業。一根冰棍的錢,一瓶水的錢,就能享受到動畫的樂趣。這就是平民動畫的理念。未來一兩年,應該是我國動畫産業的一個黃金年。”孫立軍信心滿滿地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