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丹山碧水巡迴展作品評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9-14 10:47:4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這也是一種解讀的可能性。

要想破譯伊門多夫的作品密碼,是不可能做到完全解釋的,它有無限不同的解讀方式,對於我們來説,尤其是在這幅畫裏面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感知層面和真實層面。

馬庫斯•呂佩爾茨的兩幅作品“丟勒的花園——迷宮”和“裸露的後背”被他最好的朋友伊門多夫稱為他繪畫作品中的雙璧。在這個主體幾乎全部為白色和黑色的畫作“丟勒的花園——迷宮”裏,呂佩爾茨在標題中就已經影射了這位偉大的德國文藝復興畫家及其作品。即使在丟勒的作品裏,也並不存在“丟勒的花園”,這一點呂佩爾茨可以從後者在1503年創作的水彩畫“巨大的草坪”中找到影子。在呂佩爾茨的作品那裏,丟勒的花園成了一種使人想到死亡的東西,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柵欄圍成的迷宮裏,他讓死亡的頭顱、骨頭和象徵死亡的沙鐘一一齣現,提醒人們時間的緊迫和死亡的存在。那極其個別的、零星的顏色在這裡十分明顯地表現著一個開滿鮮花的花園中的色彩的美麗。在一定程度上,這裡的迷宮展示了一幅近景,或者更好的説,這個有名的“丟勒的花園”的根源,在於美麗事物的背後等待著的死亡。沙鐘可以説是引自丟勒的銅版畫“Melencolia I”中的情景,或者比如説頭骨,是來自他的作品“小屋中的神聖祭祀”,兩幅作品都是1514年創作的。進一步地説,這幅作品使人想起大衛•林奇的電影《藍絲絨》中開頭的情景,在那裏面,鏡頭越來越近地投向一個草坪,直到那草坪裏麵包含的一堆堆蛆蟲清晰可見為止。美麗的背後是死亡。

和上面提到的畫作“丟勒的花園——迷宮”相反,“裸露的後背”這幅作品是完全抽象的,因為其中沒有任何直接可見的東西,和這相關的是,畫家儘管是用這幅畫來表達現實,然而並不是在模倣現實。處於中心地位的是繪畫和顏色。人們在這幅畫裏所見到的是對後背的景象的詮釋,對於他通常的表現手法來説,這是一種完全相反的對彼岸世界的描繪:在紅色的背景下,出現了四個垂直的平面和一個水準的、空曠的平面,它們非常隨意地被用赭黃色、黃色或者更加豐富的顏色所填充。更進一步,它使人聯想起人們身體的那種肉色。這些平面被明亮的藍色的線條所分割。這個後背的景象看起來就像是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劃分或是解剖開來。整體的繪畫風格是非常宏大的,巨大的平面。線條的走向和流層告訴人們繪畫的發展過程,即在這裡出現的運動過程一直是清晰可見的。在呂佩爾茨這裡,就如同在伊門多夫那裏一樣,繪畫的主題就是繪畫本身:

只有在看起來仿佛是和主題相悖的矛盾中,繪畫才得到自由,來充分展現引發的、不斷增強的力量。它的抽象性的品質並不在於簡化或者組構光學的真實,而在於其簡單的、遊戲般的贏得激動人心的力量。那富有詩意的東西和那些自由修飾改寫只是構築了一個杠桿而已,它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繪畫本身而進行的繪畫。

具體的藝術 非形象的藝術

生活在中德兩地的藝術家蘇笑柏,他的幾何形繪畫完全是抽象的。實質上,他的作品由兩個大型雙色色塊構成,這些色塊可以是直角,也可能是曲線型。二者互為底色,互相襯托。從繪畫的風格特徵上來看,這二者也是不同的。與底層色塊相比,處於上層的色塊更加緊湊而且勻質;底層色塊的線條在某些地方更加密集,而為了達到讓內層結構明晰可辨的目的,在某些地方,線條卻又顯得稀鬆。因此,這些色塊並不是自我封閉和含糊不清的,它們在畫風以及色彩的稠度方面均有所變化。以這種方式,乍看上去標誌性的圖畫成為了充滿活力與張力的藝術結構。在這個過程中,那有時厚,有時薄,有時更為立體,有時又顯得平面的、富於變化的畫面表層結構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總的來看,蘇笑柏的繪畫中所使用的不同質地的材料也發揮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比如瀝青或者大量使用的畫漆以及在這當中將畫布的連接處作為結構劃分的元素而僅僅使用非常淡的色彩等。在中國他主要進行形象性的繪畫,之後,當時已經是一位完全成熟的畫家的蘇笑柏來到杜塞爾多夫,師從康拉德•克拉菲克。後者教會了他進行理性的哲學思考:

在北京我已經學會了繪畫,在那裏我受到的教育品質也非常高。但是,一個藝術家,只有將自己的眼光投向所處大陸邊緣以外的地方時,他才真正學會了進行自由創作。由於我們兩個國家的文化結構以及教學方式非常不一樣,這一點以前是、現在也是,所以我最終選擇了德國,因為在造型藝術方面,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在現代歐洲的藝術學院裏是最好的。

這裡,他自己將素描方法變成了他繪畫的根本主題並且拋棄了中國的繪畫傳統以及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到的描摹現實主義。他創作的是非形象作品,這些作品的藝術效果僅僅通過色彩的組合以及對不同材料的運用決定。畫家大量運用彩色畫漆以及白色,將它們層次分明地表現在大型的麻質和用弦縛住的畫布上。不同作畫材料的稠度以及透明度産生了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而這正是畫家有意識想要達到的效果。他的主題實際上是智力的觀察與感知,獨特的繪畫之美的表達,以及對人類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處於矛盾之中的運動與(思考)形式的感觀。毫無疑問,在所有這裡介紹的中國藝術家之中,由於他所接受的教育,蘇笑柏受到的西方現代美學的影響是最大的。

作為雕塑家與畫家,司拉德大規模地使用幾何色塊,這些色塊的某些部分被切割成角狀並且互相組合。他代表著具體藝術。基本上,該藝術僅僅表現那些實際上能看到的東西。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互相精確連接在一起的、紅色、綠色以及黑色的色塊,它們如標誌一樣,在空間中佔據主要地位,甚至決定了空間,而且互相之間擁有良好的比例。由於這些色塊的深度,與其説它們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還不如説是墻體藝術品。此外,使用油臘這種繪畫手段産生的表層結構也加強了這種效果。在10釐米厚的木板上一筆一筆描畫出的紅色或綠色的油臘線條“識別”(司拉德語)著物體。通過集中而且是十分細緻的色彩運用,帶有部分書法特色的雕塑性特徵也得到了體現。

“識別”這一概念表明,這裡最重要的並不是繪畫,而是外形、色彩以及由它們構成的一個不可分離的共生整體、一個統一的單元。

可以這麼説,這樣的繪畫對像是人造的多性體。它在繪畫、浮雕以及雕塑之中閃光。要察覺到這些物體的特殊之處需要細緻的觀察。這些帶有角度的形式,它們的基礎以及創造它們的出發點,一般來説是一個立方體,它的某些幾乎是平面的部分在一幅結構複雜,充滿角度的畫面中傾斜地得到表現。在以墻為背景時,這一整體發展成為覆蓋了空間的、充滿活力而又帶有建築張力的物體,這樣的效果同樣是通過不同的筆觸在繪畫表面進行加工創造而産生的。這到底屬於空間素描、雕塑還是繪畫,這樣的問題最終仍然無法回答。赫拉克利特不是説過嗎:一切都在流動 (Panta rhei)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 [專稿] 劉慶和作品展
· [專稿] 北京今日美術館·首屆今日文獻展
· [專稿] Kestnergesellschaft——WANG DU
· [專稿] 南韓藝術家李在孝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