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介紹:劉禮賓(策展人、2011及2012年度“青年藝術100”評委)

講座內容簡要:

有的學生問我,策展怎麼做,有的藝術家問我,策展人挑選作品時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一個人的秉性、性格、興趣點是既定的,表面上的變化是很淺的,這和策展人選擇作品是一個道理。有一種説法,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策展人,其實並不是誰都可以做策展。一方面,作為策展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在統籌和協調。另一方面,策展人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素質。做策展人首先要有判斷意識。那麼判斷意識的來源又有哪些方面?

一、感知力

1,日常體驗

陶冶自己的敏感性,多看,多思,多內觀。我們看到今天非常有名的畫家可能在二十年前就有策展人看到他們的作品,推動他們的藝術市場,這種對青年藝術家發掘的能力尤為重要。對新人的發掘是一種敏銳感的體現,能不能引領潮流是敏銳度的體現。因此,策展人要不停的進行思考,也要不停的察覺自己內心變動。

2,閱讀經歷

閱讀經歷對於策展人來説是一種文字語言與視覺語言的感知同質性。以羅斯金為例,他兒時對文字逐字逐句的閱讀習慣影響到了他今後的藝術鑒賞。他在欣賞哥特式建築時簡直就像讀書,他對藝術品的敏感性非常強。我們現在被電子包圍,很多情況下我們甚至不能適應紙質作品。這就要求策展人要靜下心了進行觀察和體會。

3,日常寫作

與文字的焦灼類似啃骨頭,這裡的寫作包括翻譯、公文寫作、藝術評論。我在2004年再回頭看我初期翻譯的作品時覺得當時差的很多。我們應該更注意自己語言的純潔性,是不是帶有一種教條的,模式化的東西。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寫作可以使一個粗糙的人變得精緻。

4,藝術創作

和一種藝術形式形成的“麻繩關係”。我會和藝術家談他們的作品,看他們對畫面的敏感力和判斷力。有些人覺得我的作品是不能討論的,其實是可以的,在這種交流中找到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契合點。

二、判斷力

判斷力先於評論,策展。評論人和策展人如何保持先前判斷力的水準非常重要,能保持這個水準的能力就是一個策展人最大的能力。無論是策展還是批評,都是判斷先行,這是一種和作品接近的方法,這個判斷比後面的闡釋還要重要。策展人要堅定自己的理念和標準,這個社會永遠是高手和高手過招,你做的每一次判斷都會有人看著你,你做的每一個選擇很可能就決定了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而放棄自己的判斷就很有可能接觸的人越來越差。

三、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最強的人就是走在最前的人。策展人的能力就是在當下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才會在這個領域才有有推進,有推進才會有人記住你。

另外一個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就是批評脈絡,我自己的批評脈絡從三方面出發。

一、由對圖像式繪畫的批評,轉向對中國抽象繪畫的發掘。

2006年到2008年藝術展覽都太過理性化,2008年我特別想推出感性化的藝術家,想討論圖像的批判性。我們經常説圖像時代,其實圖像對人是一種假像,為此我們要破除圖像的假像,而不是用一種技法簡單的進行描摹。

現在很多藝術家拋棄了寫生,對著照片進行創作。我並不是單純的反對運用照片,而是藝術家畫照片想反映什麼問題這個非常重要。

裏希特被中國藝術家所熟知,很多人都在學他,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繪畫的根源。裏希特在繪畫技法中以平涂畫法來消除原有的記憶,這種對記憶的消除才是他創作技法的初衷。他的創作目的並不是要模倣照片,而是要把自己的畫變成超片。裏希特在創作時用低級的傻瓜相機,他認為低級的相機,轉瞬即逝的場景反而是一種真實。裏希特用這種方法和圖片對話,絕不是中國大多數藝術家理解的那樣照抄照片。作為一個藝術家,只有明確繪畫目的,才能對自己的繪畫形式和繪畫方式負責。

二、從多個層面反思二元對立思維對中國美術界的影響,期望以“零度”態度作為突破口,滌蕩籠罩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庸俗社會學陰霾。

二元對立首先是一個中西問題,20世紀我們被這個問題所困擾,要引進西方又要擁抱東方,就變成什麼都不像,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

我們很多人受到藝術英雄論的持續影響,好像不有點問題就不能算作藝術家,我覺得這是我們自己心裏不平衡。我們為什麼有英雄觀?這和我們的西方美術史教育有關,美術史學觀影響到我們對藝術的觀念,中國藝術教育有的時候只突出了藝術家桀驁不馴的一面。

中國藝術現在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每一個展覽,每一次研討會上都要非常迅速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好像不站隊或者站錯隊就非常嚴重。契科夫説“只做證人,不做判官”,巴別爾説“我是一個外人”,老子説“天地不仁,以外物為芻狗”。這些都告訴我們在面對一個現象時不要急著去表態,只是描寫每一個細節,這是一種零判斷。零判斷可以讓批評家有空間進行思考,給策展人、藝術家、觀眾更大的餘地。

三、反思中國當代藝術的立基點。反思和質疑,以及現實介入性。

90年代實驗水墨看不到一種超越性,畫的品質不高,往往是特定時刻的趣味。我們現在應該反思中國當代藝術有什麼是可以推動的,丘挺、李華弌、泰祥洲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還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國當代的語境下,藝術家往往在作品表達上突出非常個人的情感,這種個人情感我並不否定,但是一定要把藝術放到一定高度,而不能僅僅當做一種情感的宣泄渠道。藝術環境的浮躁更需要藝術家潛心體會,否則會和真正的藝術品質越走越遠。這就好像我們喝多了可樂就不會品茶了,這種很爽的感覺會慢慢侵蝕原有的藝術品位。

結語

面對現在的藝術環境,我們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這個時代雖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但中國的藝術充滿活力,這種活力帶來了藝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