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特別有趣的問題。
我認為從古到今,藝術生産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人工直接造型的方式。藝術家基於自己的構想,通過人的身體活動直接實現,即藝術家用手工勞作,使用工具和材料來造型,例如傳統繪畫、雕塑、陶藝等等都是如此。
第二種是人工間接造型的方式。藝術家根據自己的構想,組織團隊,分階段利用工具和材料,間接地實現自己的想法。藝術家畫一個小稿,做一個模型,交由助手、工人來完成,這種方式古已有之。例如,古代許多大型石雕不可能由一個或幾個雕塑家親自完成,需要大量的石工來按照藝術家的想法共同完成。
西方自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之後,雕塑家親自動手打石雕的就越來越少了。到了羅丹的時代,雕塑家的任務基本就是做泥塑小稿,把放大、石材加工或者金屬鑄造的工作交給助手和工人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點星儀、九宮格等技術工具,保證等比例放大的準確性。其實早在米開朗基羅的時期,就有記載説,許多大型壁畫是他指揮工人放大完成的,當然,他也參加畫。中國古代也是這樣,史料記載,吳道子畫壁畫也是由他起稿,由工人填色完成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一種方式和第二種方式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單數的創作,一個是複數的創作;一個由藝術家直接完成,一個由藝術家間接完成。今天有些觀念藝術家,起個稿子,或者説説想法,交給工人來完成,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古人早就這麼做了。
今天還有第三種藝術生産方式,我稱作“新媒體的視覺呈現方式”。藝術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利用新的媒介和科技手段來進行呈現和實現。例如影像藝術、電腦繪畫、3D列印、動態藝術、聲光感應藝術都是如此,這是當代最流行的一種藝術生産方式。
這種新的方式有兩個特點:首先,它和前兩種生産方式都不一樣,它不是通過人的手工直接或間接實現的,而是通過機器、電腦等新媒介呈現的;其次,這些作品不一定是物質實體(三維造型)的,有許多只是視覺的、聲音的、光影的、虛擬的。
上面説的這三種方式不是替代式的關係,在今天是並列式的,三種方式都存在。
現在方案藝術家盛行,有聲音質疑這類藝術家的合法性,相較于傳統手藝,他們似乎更難獲得認同。我認為産生爭議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藝術史的焦慮。
從藝術史來看,現如今保留下來的優秀作品都是物質實體的,它的呈現的方式,從手藝和技術上説,無論是採用第一種,還是第二種生産方式,都是當時一流的;何況,藝術本來就是從技藝那裏分化出來的。而現如今的觀念藝術、方案藝術、現成品藝術把手藝、技術的因素忽略了,只強調觀念的呈現,所以,就有人擔心作為技術、手藝的藝術是否能繼續下去。
我不這麼悲觀,古代流傳下來的技藝並不會隨著觀念藝術的興起而終結,只要有需要,它就會延續。另外,藝術所憑藉的技術手段也是發展的,例如,新媒體藝術所憑藉的技術,是古人無法想像的,它是一種新的媒介和技術,它的視覺效果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所説的第三種藝術生産方式就是高技術的,當然,它是新技術,它給我們帶來對於觀念和技術問題的新的理解和視域。
藝術在發展,藝術的觀念和技術各自都在不斷發展,它的豐富和多元是好事,它自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我們不必過於擔心。
在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我認為將這種新技術引入到藝術中,部分地替代人的手工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也是一種阻擋不了的趨勢;另一方面,越是在高新科技的情況下,保持手工、保持傳統技藝又越是顯得具有特殊的意義。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矛盾,但它們有著內在的關聯。
藝術的高技術、新技術很重要,但是不能唯技術。而藝術的人文魅力,藝術與人的思想、情感的關聯,藝術的批判性不可少。反而,高技術需要高情感來進行平衡,在這種時候,返璞歸真,讓人通過傳統藝術的技藝,重返人與自然的聯繫,人與物質實體的聯繫,也顯得非常重要,它也是今天藝術得以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
“方案”藝術目前在中外都有,許多還是一些名家。照我看來,即使有了方案,還需要藝術家跟進,調整、完善作品,至少需要親臨現場指導製作,這才是對待藝術的真誠態度。事實上,有態度非常認真、精益求精的,也有倚仗名氣,依靠名人效應,“客大欺店”的。但是,如果用敷衍的態度對待藝術方案,這種創作是很難持續的,時間長了,作品品質下降,知名度和影響力勢必也會受到影響,最後,吃虧的是這些人自己。我相信,將來“方案”藝術會比過去要多,特別在中國會如此。因為,將來藝術最重要的、最難得的還是創意、策劃、想法,而不是技術。技術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是有明確的途徑和方式的;而創意、策劃、想法並不是“水滴石穿”,靠苦練、靠勤奮可以解決的。正因為如此,“方案”藝術在另一方面不像技術問題那樣,有明確的品質標準和界限,所以容易魚目混珠,所以,它需要積澱,需要時間來檢驗。最後,“方案”藝術的真正前途還得取決於藝術家對待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