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談“羅丹雕塑回顧展”策展始末
“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秘密。”這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名言。從去年底開始,作為中法建交50週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並將持續到2015年3月。本報記者前不久專訪了該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
1993年羅丹經典作品《思想者》等作品首次來京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多年後,作為中法建交50週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並將持續到2015年3月。此次展覽不僅讓《思想者》重返中國,還包括了《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地獄之門》、《巴爾扎克》等幾乎全部羅丹最經典的作品。《東方早報·記者》特約記者前不久專訪了該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秘密。”這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名言。
記者:“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展出的139件羅丹的雕塑作品,作品清單和展覽主題是如何敲定的?
陳履生:在2014年年初,展覽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目錄。當時我們提出,希望展覽能夠涵蓋羅丹的全部代表作,並希望能區別於1993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法國羅丹藝術大展”,以更大的規模展示羅丹的雕塑作品。
之後,展品目錄經過幾次調整。展覽雖然確定為羅丹雕塑大展,但是並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題。再後來法國方面提出以“回顧”為主題,回顧展的意義是基於羅丹藝術的發展,我們也認為這樣可以把羅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進行一個完整的呈現。
至於展覽如何去呈現,我們一直在考慮,要讓它既不同於20年前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也不同於一般的雕塑展,更不同於在世界各國已經先後舉辦的各種類型的羅丹雕塑展。羅丹雕塑作品,不僅僅在法國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有收藏,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美國賓州的羅丹博物館,還有其他地方的博物館,都有專門的收藏或展示。但是這些展覽展示的大都是羅丹的青銅作品,雖然統稱為“原作”,但都是翻模的青銅作品。
目前,在世界各國,關於羅丹的展覽有三五個,我們這個展覽怎麼樣來呈現,怎樣來突出羅丹雕塑回顧展這樣一個主題,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
記者:這次大展是如何確定了以“最初的歲月”、“雕塑家的誕生”、“漸臻成熟”、“走進神秘的羅丹工作室”四個部分為框架的?
陳履生:去年9月份,在巴黎,先後去了羅丹博物館,也考察了奧賽博物館、羅丹故居等其他博物館,之後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框架。基於“回顧”這樣一個特別的主題,把羅丹的博物館、羅丹的花園、羅丹的展廳、羅丹的故居、羅丹的工作室、羅丹的餐廳、羅丹的墓地、羅丹博物館的庫房等呈現在一個展廳中,就是大家現在在展廳裏看到的格局。
“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不僅展示羅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把與之相關的內容——羅丹的生前、身後,羅丹的當下,以及和羅丹相關的羅丹博物館等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環環相扣,讓人們看到羅丹以及與之相呼應的環境。這些環境可能是大家熟知的,也可能是大家不知道的,像羅丹的墓地,一般人沒去過,羅丹的故居也很少有人去過。展覽開幕之際,“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的展陳理念和方式得到了羅丹博物館館長和策展人的高度認可,包括法國大使、大使夫人對這樣的展陳都很肯定。館長卡特琳娜·舍維約説:“我沒有感覺到在中國,感覺還是在巴黎,但你們的空間比我們的好。”
這些豐富的內容集中呈現在一個展廳,增加了展覽的豐富性和可觀賞性。當觀眾走進展廳,不僅僅是欣賞某一件作品。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有羅丹博物館展廳的元素。而這種氛圍的營造,就區別了我們在奧賽博物館看到的羅丹的雕塑,區別了在斯坦福大學看到的羅丹雕塑的陳列。
這種展陳方式打破了雕塑展覽的常規。在雕塑展覽中,如何把藝術家和與之相關聯的文化因素以及內容結合在一起,使得在審視具體作品時能獲得更多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知識、通過具體的視覺圖片等,去建立這種關聯,讓人們能夠不去巴黎就找到巴黎的感覺,不去羅丹博物館就能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是我們所努力的。
當然,展覽不管是做過多少回,不管是同類型的展覽如何去表達,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會得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樣是139件羅丹雕塑作品,我們還可以有另外的展陳方式,那就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記者:具體到139件羅丹雕塑作品上,此次展覽有哪些不同於世界上其他羅丹雕塑展的特點?
陳履生:139件作品為這次展覽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在這些作品中,羅丹博物館打破常規,選取了61件石膏作品。前面提到我曾遍訪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美國賓州等一些地方展出的羅丹雕塑,大都是青銅作品,基本上沒有石膏作品。石膏雕塑是青銅雕塑的母本,應該説它更接近原作,或者説是更接近底稿的一種形態。但是,石膏比較脆弱,不便保存,運輸則更困難。這次來到中國展出的《思想者》,就是石膏的,並不是人們常規看到的青銅的,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這是一件巨大的作品,是拼接在一起的,能夠來中國展出非常難得。而拼接也需要法方的專家來完成。
作為回顧展,此次展覽的展品包含了羅丹雕塑作品的各種材質,展現了羅丹雕塑存世的多樣化形態,這種多樣化的形態正如我在羅丹博物館倉庫看到的一樣。
記者:在羅丹博物館的倉庫看到什麼?
陳履生: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家,還是一位有著豐富收藏的收藏家,其收藏的豐富性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羅丹博物館的倉庫,除了大量的羅丹作品之外,還有他琳瑯滿目、數量眾多、數以千計的各類藏品,那裏的情景讓人體會到羅丹豐富的一生。
羅丹收藏有許多古希臘羅馬、古埃及的雕塑,或許他創作的靈感正是從中獲得的。因此,在研究羅丹雕塑的發展時,可能不僅僅要探究他如何認識古典主義、文藝復興以來雕塑發展的成就,或者學習文藝復興大師的具體成果,更多的還可以追溯到他對古希臘羅馬、古埃及雕塑藝術的理解和學習。
在羅丹生前的工作室中,兩側有幾個展櫃,裏面擺放有羅丹的一些小件的作品,所以,在展覽中我們在還原羅丹的工作室這一部分時也運用了展櫃陳列的方式,把羅丹的小件雕塑陳列在一起,讓人們感受到羅丹生前的工作狀態。
記者:我們注意到該展覽的展廳是在這個展廳的上一個展覽的框架基礎上進行布展的,在布展過程中是怎麼考慮的?
陳履生:展覽的搭建是整個展覽形式和整體面貌的重要方面,也是花費比較大的方面。現在業界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展覽大規模、大面積地搭建,不僅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也耗費了大量金錢。因此,我們在籌劃展覽時樹立了一個理念: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展覽。
羅丹雕塑回顧展的展廳,上一個展覽是“作為啟蒙的設計——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包豪斯藏品展”,這個展覽由中國美院主辦,那是一個設計考究的展覽,也花了不少錢做了一個比較大規模的搭建。在展覽結束之前,我們就研究了這個展廳,之後便與中國美術學院方面商量,希望其撤展時努力保存框架。當時這個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對展廳作了分割,這正好符合羅丹雕塑回顧展的架構,這就為我們省卻了框架搭建的費用。但是,妙就妙在展覽布展完成後,還不怎麼看得出來原有的痕跡。為什麼看不出來?這就是我們提到的,在展覽中將有關羅丹的各種元素組合在了一起。站在羅丹雕塑回顧展的展廳門口,透過玻璃,目光可以直達羅丹博物館《地獄之門》的那面墻。也就是説,視線穿透了展覽的幾個部分,一層一層遞進過去,已經完全看不出上一個展覽的痕跡,儘管兩個展覽的架構都是四個部分,其結構的劃分與每一部分的面積大小完全一致。
記者:我們了解到,該展覽在開幕前一天還在緊張布展,遇到什麼棘手的問題了嗎?
陳履生:雕塑展布展比較複雜,關鍵是比較沉重,不像繪畫作品比較輕,容易懸挂。雕塑很重,移動起來不方便。另外,雕塑的特點在於它需要獨立的欣賞空間。但在此次展覽中又有一個個案,就是《吻》,在這件雕塑作品的呈現上,前面有一件躺著的作品,中間是《吻》,再後面有羅丹博物館的場景,前、中、後彼此穿插。後來法國大使和大使夫人告訴我,這一場景是整個展覽中最精彩的,但是,這一點並不是雕塑展中最合適的、最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是:欣賞某一件雕塑作品時,要排除其他干擾。然而,這正是我們架構的一種彼此呼應的關係,幾件作品成為一組之後,它們之間便形成了一種新的格局、新的情景、新的意味。
為什麼布展持續了很長時間?就是其間不斷在調整。直到展覽開幕的前一天,我們發現40釐米高的有機玻璃護欄不夠高,臨時改為60釐米。原因:其一,40釐米的護欄,觀眾一伸手能摸到展品;其二,40釐米正好在展品大半高度的位置上,影響觀感。這些問題並不是在畫圖紙中能預先把握的,一定是在具體工作中通過實際考察才能發現。
記者:有人説,卡米耶的天才被羅丹掩蓋了,您怎麼看?
陳履生:在世界藝術史上,同時代的藝術家彼此關聯,所謂的掩蓋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卡米耶的才能確實是超過了羅丹,是掩蓋不住的。當然卡米耶也是那個時代中法國重要的雕塑家,但是,沒有超過羅丹。她可能有某幾件作品超越了羅丹,或者被更多的藏家欣賞,但是這僅僅是一個方面。
考察一位藝術家,不能看其一兩件作品。當然,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有藝術家通過一件或很少的幾件作品名垂青史,比如維米爾。維米爾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但他一生只有30件左右的作品傳世。
實際上,人們並沒有忘卻卡米耶,人們還知道她和羅丹的關係,不管是師承也好,獨立性也好,我想卡米耶是客觀存在的,很難説誰淹沒誰。在中國畫史上,比如惲南田,很有才華,很早就出名了,山水花鳥畫俱佳。但是,他認識王翚之後,認為王翚的山水在其之上,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王翚掩蓋了惲南田的山水畫成就。今天我們再來考察王翚、惲南田山水畫的成就,依舊認為惲南田是除“清初四王”之外清初最重要的一位畫家。那麼,在研究19世紀法國雕塑藝術家的時候,除了羅丹之外,同樣還能談到卡米耶。
記者:您如何評價羅丹及其藝術成就?
陳履生:羅丹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他的愛情、家庭生活也為他增添了很多傳奇的色彩。因此,當我們今天呈現其某一點、某一個細節時,如果細細品味其中的關聯和蘊藏的內容,我們就能更加了解這樣一個擁有豐富人生的羅丹,一個具有傑出才華的羅丹,一個具有重要貢獻的羅丹。
羅丹留給後人的,就像中國藝術家齊白石一樣,他給後人留下的不僅是精神遺産,還給後人創造了很多機會。羅丹博物館在今天成為了法國巴黎除了少數幾家博物館外擁有觀眾量最多的博物館。法國政府在羅丹去世後接受了這樣一筆巨大的遺産,基於羅丹生前的遺囑,建造了羅丹博物館。
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在展廳中多處呈現了羅丹博物館的原貌,也是想以此告訴公眾:一位藝術家如何回饋社會,一位藝術家如何把自己的作品與自己的國家聯繫在一起,這是一種奉獻精神。從羅丹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羅丹捐贈的初衷和他回饋公眾的理想。通過羅丹博物館,可以讓子孫後代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記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及其為社會做出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