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讓藝術教育照亮我們的人生——美學家葉朗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08 12:46:0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我們這個時代面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間失去平衡。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治下拯救精神,已經成了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呼聲。

我們目前對我國當代藝術關注不夠,研究不夠,這就導致藝術教育與當代社會生活交融匯合的渠道變狹窄了,藝術教育持續獲得新生資源和力量的可能也被削弱了。

文化産業只有創造更多蘊含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文化産品,國內外的朋友才能對中國文化獲得更有深度的認識,這種認識將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使其釋放出無窮的魅力。

今年初,由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先生主編的8卷本《中國美學通史》正式出版。這是國內第一部大型中國美學通史型著作,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中國美學發展的歷程,出版後引起學界關注及讀者廣泛好評。近年來,葉朗還在北大燕南園組織了“美學散步”文化沙龍,與師生徜徉于詩意人生之中。日前,筆者就該著作的創作及藝術教育的相關話題,專訪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名譽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葉朗先生。

我們是中國人,但中國人不意味著就熟悉中國的藝術

馮巍:首先祝賀您主編的8卷本《中國美學通史》今年正式出版。在美學領域您一直有深入系統的理論探索,並在北京大學燕南園主辦“美學散步”文化沙龍,為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交流平臺,激發大家關於藝術和科學的跨學科思考。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您都特別重視將美學研究同人文教養、人生境界等問題聯繫起來,發揚蔡元培、宗白華、朱光潛等前輩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的傳統。那麼,請您從美學家的視角談談,我們今天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美育、藝術教育的發展?

葉朗:我想,美育、藝術教育發展到今天,應該成為覆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學術界要加強研究。例如,整理中國美學遺産,除了可以讓當代人了解傳統美學,讓世界知道中國美學,同時也是為了給我們的美育、藝術教育奠定歷史性的、理論性的基礎。除了編了這部8卷本的《中國美學通史》 ,我們還編了一部7卷本的《中國藝術批評通史》 ,今年也會出版。美育、藝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美學的理論支撐。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需要較高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較豐富的藝術體驗,研究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也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因此,美學研究要時刻關注與人生的結合,當然也要時刻關注藝術。

“美學散步”文化沙龍,從2012年4月到現在,已經舉辦十多屆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間失去平衡。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治下拯救精神,已經成了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呼聲。我們在北大燕南園舉辦“美學散步”文化沙龍,就是想從一個側面把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傳統繼承發揚光大,在北京大學營造一種更濃厚的文化氛圍、學術氛圍。這種文化氛圍、學術氛圍的特點是藝術、人文和科學的交叉融合,而它的靈魂就是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我舉一個例子。今年春節前我們舉辦了一次博物學的沙龍,請了三位學者講演。一位是生命科學院的教授,講他們從事野生大熊貓和雪豹的保護,他們的工作非常艱苦;一位是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的所長,他們到雪山和邊境地區,用攝影、攝像調查一些快要滅絕的動物、植物,拍出了許多極美的照片,工作也非常艱苦;再一位是哲學系研究科學哲學和博物學的教授,他講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在蝴蝶分類方面取得的成果。參加沙龍的朋友聽了他們的講演,都非常感動,不僅增加了知識,更強烈的是感受到一種高尚的精神追求,感受到一種人生的神聖性,感受到整個沙龍就像康得講的,籠罩在燦爛星空的照耀之下。

馮巍:您在中西傳統美學上用力頗深,但您一直特別強調當代美學、當代藝術的重要性。請問您如何看待當代藝術在藝術教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葉朗: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沒有豐富的藝術,更不能沒有具備藝術素質的民眾;而美育之於社會,主要是通過藝術教育這一途徑實現的。我們目前對我國當代藝術關注不夠,研究不夠,這就導致藝術教育與當代社會生活交融匯合的渠道變狹窄了,藝術教育持續獲得新生資源和力量的可能也被削弱了。現在在西方國家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文化還就是美食,就是成龍的武打片。我們是中國人,但中國人也不意味著就熟悉中國的藝術,不意味著就對中國藝術的文化精神有充分的認識。今天,我們國家要進一步發展,迫切需要有一種文化的自覺,需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藝術進行重新認識。我們要了解世界,更要了解自己。一方面,我們要關注中國傳統藝術,關注傳統藝術的當代形態、當代價值,把傳統帶入當代語境;另一方面,我們要關注中國當代藝術,關注當代藝術的歷史由來、未來走向,用當代銜接歷史和未來。我們要發現、要照亮的,是那些在當代能夠真正體現中國精神的東西。

我們要讓那些真正反映這個時代的藝術展現出來,把當代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家照亮,把他們推出來,讓大家知道他們,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引導當代的藝術潮流,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視能夠真正反映我們時代精神、代表中國的國家形象的藝術作品。藝術教育所倚重的、所向人們展現的,就應該是這樣的作品。但是它們需要關注,需要照亮。我們要看到,在21世紀,有深厚文化傳統積澱、體現時代精神的,真正的藝術大家、藝術經典,正在破土而出。

藝術教育不是職業培訓,而是打開人生新境界

馮巍:您這些年的學術眼界,從哲學、美學擴展到整個人文學科和文化領域。在如此開闊的視野中,您是如何定位藝術教育的?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努力,通過藝術教育弘揚藝術對於中華文化的建構性思維品格?

葉朗:無論是教育界,還是從整個社會來説,輕視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的傾向仍然存在,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形式進一步宣傳和闡明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藝術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維護每個人的精神的平衡與和諧,來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所以,大的方面上,我們要宣傳藝術教育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具體到個人,藝術教育能影響一個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能影響一個人無意識的層面。這恰恰是德育和智育所難以達到的。一個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創造,創造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才是審美的人生。因為人在審美活動中,總是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創造的追求。審美活動對人生的意義,最終歸結起來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藝術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人們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産生一種身心的喜悅,一種美感的喜悅,從而進入一種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人生境界。境界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一個人的境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國家、社會、個人都不能只有物質的追求而沒有精神的追求。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追求,大家會説這個人很庸俗,覺得他的人生沒有意義。他可能很有錢,但他的精神空虛。一個社會沒有精神追求,那整個社會必然會陷入庸俗化。一個國家物質生産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麼物質生産和社會發展最終會受到限制,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天長日久,也會出現人心的危機。那是很危險的。我們在藝術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們熟悉中國文化、中國藝術,要使學生在獲得藝術知識、藝術享受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感受到中國人活生生的性格、靈魂和情趣。

馮巍:現在很多孩子都在學校教育之外,學習鋼琴、聲樂、舞蹈、繪畫等藝術課程,為了升學、加分參加各種考級。我們很難確定,孩子們是被迫還是主動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在勤學苦練中獲得了藝術享受,還是只把它們看成“成長的煩惱” 。您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

葉朗:藝術教育首先是提升孩子們的心靈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要使孩子們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自由活潑地成長。藝術教育一定要使孩子們充滿歡樂,蓬勃向上。王陽明説:“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自進不能已。 ”“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 ”這些話非常有道理。藝術教育不是職業培訓,不應該帶有功利色彩。如果學習藝術的目的只是為了考級,或是升學考試時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那就成了王陽明説的“摧撓” ,反而使孩子們本來活潑的生命“衰痿” ,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

藝術不只是技術和技巧,藝術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內涵。讓人感受到人生的美,開闊人的心胸和格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才是藝術教育的靈魂。如果沒有這個靈魂,單純地學技術、技巧,這樣的培養就不是藝術教育,更不是美育。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他們形成較高的人生境界和完善的人格結構,從而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多才多藝的個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現生活,甚至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存在方式。

我們要特別重視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大學要引導年輕人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使他們注意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質,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大學要引導大學生更多地接觸藝術經典、文化經典。

馮巍:從上世紀80年代,您就開始尋求中西美學融合的路徑、致力於當代語境中美學的根本性重建,承擔了繁重的學術工作,也受邀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這裡面的艱辛不言而喻,但您總是那麼欣欣然沉醉其中。您曾經解釋自己的這種心態是“人一定要活得有趣” 。當前有一個實際情況就是,至少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講,在一個沉醉於速度和數字的社會,面對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壓力,“有趣”已經變成了一種精神奢侈品。對於像您這種良好心態的培養,您有什麼建議?

葉朗: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説活得“沒意思” ,感到活得沒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通常是由於功利的眼光和邏輯的眼光,遮蔽了有意義、有情趣的世界,從而喪失了現在。感到人生“無趣” ,是人生在世的大缺陷。審美活動能夠去掉這種遮蔽,照亮本來的世界。於是,世界的一切就會變得有靈性、與你息息相通,充滿了不可言説的詩意。待人接物,讀書論學,都要“有趣” 。這種濃郁的審美人生意趣,是來自於跳出自我而復歸於人與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

我們的文化、藝術、哲學、宗教,説到底,都應該引導人們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引導人們去追求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給我們的生活注入一種高尚的嚴肅性,注入一種人生的神聖感。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境界,就意味著他會過什麼樣的生活。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對於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任何時代,人都要有高遠的精神追求。藝術教育有助於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擁有一種“光風霽月”般的氣象。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或者説具有什麼樣的深層心態和風格。在世俗生活中,人習慣於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認識的對象,或者説利用的對象。這樣,人和人之間、人和萬物之間就有了間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關進了一個牢籠。人生的藝術化就是追求審美的人生,審美的人生就是詩意的人生。詩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用審美的眼光和審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體驗無限的意味和情趣,從而享受現在。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依然有神聖存在。這種神聖將會給我們的生活注入一種嚴肅性,將會給我們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休閒的本質是文化,文化産業應引導社會健康價值取向

馮巍:您現在還有一個職務是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的院長,請問您創立這個研究院的初衷是什麼?

葉朗:建立文化産業研究院,初衷是順應兩大社會發展趨勢。第一,高科技、數字化時代到來了。一方面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物質技術手段,縮短了人和人的現實距離,但另一方面也壓縮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空間,拉大了人和人的心理距離,使人與人的關係疏遠化、陌生化。發展文化産業,以更豐富的文化、藝術産品來滿足人們越來越多、越來越緊迫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審美需求,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第二,“休閒時代”到來了。人們將有更多閒暇時間來追求自我發展和審美享受,這將大大增加文化消費、精神消費的需求。人們越來越樂於購買精神産品,購買一段審美體驗,一次視覺享受,一次聽覺享受。休閒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在完成必要勞動時間後,人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休閒的本質和價值在於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進入審美的、道德的、創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休閒産業中很大的比重就是文化産業。這些都需要有相應的學術機構好好研究一下。

馮巍:您大力倡導要重視研究文化産業,顯然紮根于重視精神與心靈價值的中國傳統美學,那麼,您認為文化産業大繁榮對於藝術教育大發展可以有哪些方面的積極作用?

葉朗:我們在從事文化産業研究時,一直強調文化産業“重在文化”、“重在內容”,強調要重視産業發展的價值內涵、人文導向,並且與美育、藝術教育結合起來考慮。産業是在為文化搭臺,文化才是主角。在國際政治中,一個國家用精神文化層面的吸引力來影響別的國家,使別的國家認同你的價值觀,這種能力就是軟實力。而文化産業的消費過程,就是一種建構性的認同實踐,文化産業的發展繁榮能使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對一個國家産生精神層面上的認同感。因此,文化産業所提供的産品應該具有引導整個社會健康價值取向的精神追求,向國際社會顯示中國人高尚的內心世界和優雅的精神趣味。

當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展演達到了200場,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洛杉磯、舊金山、倫敦、雅典,從中國輻射到世界各地,當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在演出之後第二年就開設了崑曲課程,我們就是在見證中華文化的魅力,在見證文化的産業式發展的魅力。在展示中國特色的同時,書法、繪畫、戲劇、民間工藝等文化産業製造的文化産品,無一不是在展示著蘊含在這些文化遺産中的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文化産業只有創造更多蘊含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文化産品,國內外的朋友才能對中國文化獲得更有深度的認識,這種認識將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使其釋放出無窮的魅力。蘊含著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文化産業的發展和文化産品的繁榮,對發展藝術教育當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創意”缺失,理論研究有助於引發原創性

馮巍:您在之前的各種訪談中都特別強調理論研究對於藝術創新的重要性。關於創新思維的培養,顯然也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維度之一。最後,可以請您就這個方面深入談一談麼?

葉朗:現在特別需要加強理論研究。不重視理論,藝術發展就會出現問題。不重視理論研究,我們自己對中國藝術就説不清楚,當然中國藝術就很難走出去。藝術教育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也需要加強理論研究,需要弘揚創新精神。繼承傳統,並不是不要創新。歷史告訴我們,在人文藝術領域,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會有真正的創新。這就是馮友蘭先生説的“接著講” 。

為了中華文化的復興和“走出去”,現在社會生活的很多領域,從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到民間企業,都在強調“文化創新”、“文化創意”。但是,怎麼才能真正實現這種“創新”、“創意”?這個問題我們並不清楚,或者説多數人並不清楚。比如,全國各地設置了許多文化創意園區,他們注重引進投資,蓋了一個又一個五星級賓館,但是不注重引進文化,在這些園區中真正能實現“創意”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産品並不多。又比如,我們的動漫産業在技術上進展很快,但是缺乏藝術想像,缺乏文化意蘊,這成了制約動漫産業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藝術教育的努力。我們國家的大學從數量上發展很快,但是大學如何培養原創性的人才,如何培養真正善於創意的人才,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令人焦慮的課題。

當然,我們也看到創意成功的例子。2011年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作品《瀰漫》,由五位藝術家創建了一個茶香、酒香、花香、藥香、熏香的世界。中國的香味瀰漫威尼斯。這個作品引起雙年展廣大觀眾和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和讚譽。《瀰漫》的整體設計,以及總策展人的美學教授身份,給了我們特別有價值的啟發。第一,理論研究有助於人的眼界放開、思路放開,有助於引發原創性。第二,從文化傳統、美學傳統到當代藝術,具有很大的創新轉換空間。人們熟知的茶文化、花文化、香文化的傳統,很好地融入了這一當代的藝術作品。

中國古人對香的審美的重視,以及運用嗅覺美感營造詩意生活氛圍的習慣,形成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和美學傳統。西方歷史上也有同樣的傳統,從這裡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相互貫通。在現代化的生活條件下,在人們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時代風尚下,在人們對於“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感到困惑的狀況下,發現這個傳統,照亮這個傳統,復活這個傳統,使它融入當代藝術的意象世界,就成了一種很有創意、很能喚起人們美感和情感共鳴的選擇。

  (作者係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