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李公明:中國藝術教育亟須補充人文內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07 10:31:23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前段時間,天津美術學院一位學生的“退學事件”引發了關於中國藝術教育品質問題的討論,學生在接受採訪時普遍反映在學校“沒有學到什麼知識”。無庸諱言,教育品質只是整個教育體制“癌變”的臨床症狀。時至今日,中國高等教育問題重重,從科研到教學,在大學管理層面上貫穿著腐朽的亦官亦商的價值觀,而在教師與學生群體中則籠罩著一種無望、冷漠乃至自救的心態。中國的藝術學院既難以逃脫于外,同時也呈現出獨特的病症。

那麼,中國藝術教育的目標到底應該是什麼?對學生來説,在藝術院校裏應該學到什麼知識?這個目標當然可以從不同層面進行思考,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育學生關於藝術的觀念、知識、技能以及全面的人文素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服務社會、塑造人生的價值觀。藝術教育的品質不僅僅體現在教師傳授的“知識量”上,更重要的是知識結構、人文內涵,為學生的人生未來以及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奠定基礎。

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變局中,藝術教育的功能、意義、性質也發生了空前的裂變,學院的專業志向與社會選擇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學生必須更具有廣闊的視野和綜合素質。在這種變局中,美術學院教學體系的目標設置與結構性安排尚不適應上述變化,即便有所調整也僅是淺層次地適應社會對美術人才的實用功利選擇,而不是使我們的學生具有主動塑造社會生活的職業志向和知識基礎。具體來説,在美院的專業教學中,人文學科的結構、教學品質仍然不理想,尤其是藝術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學科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美院學生面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迅猛發展卻缺乏應有的人文素養和社會學科的訓練。而在西方的藝術院校中,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被視為很重要的學術訓練。比如説,學生必須學習和研究當代公共藝術的存在方式、資本投入、利益分享等等關鍵性問題,才能真正學會如何使藝術為社會公眾服務,同時也確立在社會中的自我認同。當代藝術在規模、生産、展出等方面的特性,使它從經濟上看是一個關乎社會利益的分享的合法性與公平性的問題。而我們美院學生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等課程對於這些問題是否有所涉及呢?學習城市環境設計的學生,是否有分析、研究中國的城市建設與政績工程的複雜關係的專業課程?對於佔據大量學分的各種必修的“理論課”“教育課”,其設置的合理性、講授內容的科學性、教學效果的價值、學生的反映意見等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在校園裏瀰漫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心態與行為:把公益行為、人生選擇、價值認同等自我選擇的真實性徹底拋棄,一切都是從赤裸裸的實用功利目標出發。在市場經濟時代,美院學生在求學期的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及專業特長等條件規定下,普遍比綜合大學的學生更早地進行社會兼職活動,從事設計、傳媒、出版、升學産業等等工作。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這些工作對其鍛鍊社會實踐工作能力會有所幫助。不可忽視的是,社會某些庸俗風氣、以實用功利為價值判斷等也必然會對學生産生不良影響。對政治的冷漠、世故,對時尚、享樂的過分迷戀、崇拜,使美院很多學生完全沒有經歷過充滿了激進思想和浪漫氣質的大學生涯,藝術情感的崇高衝動與質樸強烈的表現慾望更是難以培養起來。

更無法回避的是美院教師本身的精神狀態、價值取向、思想能力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放眼現實,總會看到在權力與財富的周圍集結了最多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其中當然包括了美院教師。這些人成為了體制與市場現狀的獲利者和支援者,很難設想他們與社會的人文關懷之間還有什麼紐帶可以連結在一起。可以説,很多為人師者的表現是這個社會常態和潛規則所默許的,但是對學生所起到的示範作用卻是非常有害的。作為美院教師,面對這些狀況,我們至少應該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