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會幾乎成為所有藝術展覽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學術研討會氾濫是不爭的事實,一線批評家一年下來到底參加了多少學術研討會,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沒數。很多學術研討屬於形式主義,既浪費資源又助長不良的學術習氣,所謂研討,不過是一些諸如創作動機、藝術效果之類牽強附會的八股言説,到場參加學術研討會者,多肩負“坐臺”捧場重任,披著學術外衣,行恭維與吹捧之實,對真正涉及的學術問題避而不談。受邀參加學術研討會者,很多沒有學術準備,依據現場觀展直感即興發揮,現炒現賣,應付了事。這樣的學術研討會,侮辱學術斯文,助長虛妄與吹捧之風,對後來者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委實可以休矣。
其實,並非所有展覽都需要或者適合開一個學術研討會,更多的展覽本身並沒有明顯的學術價值,展出的僅僅是很一般的作品甚至習作,開學術研討會都不知道從何説起。筆者曾經參加過這樣的研討會,而且參加研討的批評家理論家層次不低,儘管展覽藝術家竭力把自己的創作闡述得學術一些,但是研討發言只能離開作品向更宏大、更空虛的方向延伸,沒法實現其學術研討的預期目的。絕大多數書畫展覽基本上都屬於這種情況,甚至使用的話語體系都沒有變化,仍然是流傳了幾百年的那幾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甚至語詞結構都一模一樣。
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尤其是那些形式上挪用甚至直接抄襲,觀念上平庸落後,技術上沒有個人建樹的作品,即便召集頂級學術權威開學術研討會,也沒有任何意義。個人認為,一多半展覽沒有必要召開學術研討會,代之以茶敘等更輕鬆和休閒的交流方式,給應邀參觀展覽的觀眾一個歇息的環境也許更好。這種方式在國外的藝術展覽活動中比較普遍。
的確,一部分藝術展覽不需要召開學術研討會,但是可以召開藝術市場研討會。某些藝術展覽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實現或者促進市場銷售,一看就知道,展出的作品經過精心選擇,盡可能與市場流行趨勢相吻合,具有十分顯著的“賣相”。不妨理直氣壯地舉辦市場研討會或者作品推介會,這樣反而更有針對性,推介和促銷更到位。
剩下的少量的展覽,有學術價值,展覽的目的並不完全是或者主要不是實現作品銷售,可以在展覽過程中召開學術研討會。但是,這樣的學術研討會不應草率盲從,落入俗套,需要事先做認真的準備,包括參加學術研討會的人應當熟悉作品,對參展藝術家的追求和創作有足夠的了解,對學術上的建構意義有清晰明確的判斷,研討會僅僅是已有的成熟的學術觀點之間的碰撞,客觀上啟發參展藝術家思考,同時也啟發其他藝術家打開創作思路,啟發批評家、理論家拓展藝術學術認知和思辨疆域。很顯然,當下的學術研討會臨時起意、隨意漫談、即興發揮的形式,沒法達到這樣的目的。
其實,即使是特別具有學術價值的展覽,也未必通過學術研討會的形式闡釋其價值,可以由對展覽藝術家及其作品有深入研究的批評家、學者做專題講座,輔之以聽眾互動,其影響力會遠遠超過一般的學術研討會。
總之,多數展覽沒有召開學術研討會的必要,部分展覽適合召開市場研討會或者作品推介會,少數有學術價值的展覽和作品,不要把學術研討會當做一個必不可少的習慣性環節,採取多種方式,真正達到學術研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