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陳源初:台灣的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7 12:20:25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台灣的美術史可以以不同角度來解讀,其中以對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對謝德慶以來的台灣現當代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在台灣的引入及發展等等。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雖晚于歐美,但近30年來由於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到藝術家對創作議題做出適當的反應,媒材的使用上也更多元。早期的作品多半停留在以科學理論、技術為工具,尚無法深入到美學層次的探索,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晚期,藝術家開始接觸科技及其美學概念。千禧年後,台灣藝術創作的整體表現趨向多樣化。有關台灣當代藝術的探索須結合台灣的經濟。台灣是以進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總額每年均佔本地生産毛額相當高的比例,所以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化對台灣就顯得格外重要。台灣經濟發展出現嚴重的經濟邊緣化危機。台灣的當代藝術在國際的藝術産業舞臺上也被邊緣化了。紐約蘇富比[微網志]首度推出的亞洲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 Asia專拍,246件拍品當中,台灣藝術家只佔4位;朱銘、洪東祿、于彭、鄭在東,四件作品。台灣藝術圈處境危難。台灣的藝術産業,這些年確實非常辛苦。蘇富比、佳士得[微網志]兩家國際拍賣公司撤出台灣的拍場,表面上好象讓羅芙奧、景熏樓這兩家拍賣公司的舞臺空間變大,但事實卻不儘然。這當中,有兩個原因改變了台灣藝術環境的消費信心。第一,大環境的不安定性,徹底摧毀軟性産業的穩定性信心。第二,所謂藝術的時尚經濟效益,已經移轉到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軸的市場。

藝術現代主義在台灣發展是通過大型的官辦展覽和民間畫會來推動,而不是在學校教育裏進行,因為台灣缺乏高等美術學院級的學校。台灣為前輩畫家就藝術定位,經由歷史或人類學角度,把台灣美術家的發生背景與同時代的亞洲做對比或串聯。它不再是垂直式美術史、而是橫向溝通的亞洲藝術史觀點,既能本土又能橫跨到亞洲文化大面。由大陸來臺的老一輩畫家們,在國畫方面,師大中專任教授如黃君璧和溥儒,主要是走傳統之精華作一己之發揮的路線,和大陸之革新發展不相承屬。在以理論學術為主的莫大元之後接任系主任達廿年之久,其影響可見一斑。而西畫方面,對於學生熱心且曾産生影響的朱德群,很快便離臺定居於法國了。在大部份的保守型老師之中,唯有寡言木訥的,但屬於日治時期前行輩畫家中少數具有大膽變化的廖繼春,對後來的五月畫會的建立,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和扶助力量。由台灣原有的藝術場域結構來看現代主義的引入,主要是官辦大展如臺展和府展,和民間畫會,最有影響力的為臺陽畫會。官展和民間畫會並未産生直接對抗關係,甚至臺陽中的畫家,大部份也都是官展中的佼佼者和領導性人物。由於輩份倫理的講究、和官展的親近關係,再加上美術和其他種類藝術間的發展之不一致、甚至孤立狀態,都使得表面上發展良好的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和引進,在其末期逐漸出現了保守不前的主流傾向。前行輩的臺藉老畫家大多固守同一類型的畫風如印象派、經後印象主義到野獸派等,和當時世界藝壇波起雲涌的快速變動並無同步前進的契機。這樣的作風,到了第二波現代主義的引入時期,便相形之下顯得頗為老舊,而成為被改革的現象。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