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春辰:國內美術館尚未建立策展人制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5 10:03:1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藝術理論研究、同時又在美術館參與策展工作的批評家,王春辰對美術館各種職能的實現和完善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於其所策劃的展覽也有著非常清晰的理念。王春辰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負責人,2012年3月被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聘請為特約策展人,策劃2013年度中國當代藝術展。今年3月,王春辰又被確定為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而其以“變位”為主題的展覽方案將展示何雲昌、胡曜麟、繆曉春、舒勇、童紅生、王慶松、張小濤7位藝術家的作品。日前,記者就 “威尼斯與中國當代藝術”“美術館與策展人”等問題對其進行了專訪。

雙年展重要的是展示藝術生態

記者:除了繆曉春和張小濤,其他5位藝術家有的較有爭議,有的屬於“新面孔”,您選擇這些藝術家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將展示什麼樣的作品?

王春辰:對於一個展覽來説,重要的是藝術作品而不是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和雙年展的主題吻合,選擇他們不是為了展示中國最高的藝術水準(也不可能),而是要展示我們的藝術生態。生態是多樣的,他們的作品象徵性地反映了中國的生態,現在的中國需要新的藝術。

繆曉春的作品是將美術史上著名的作品和傳説用數字方式展現出來,張小濤的作品延續了多媒體技術,何雲昌此前主要是行為藝術,此次參展作品《威尼斯的海水》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另外一位備受爭議的藝術家是舒勇,他本次參展的作品《古歌磚》比較溫和,但是依然和社會發展有關。其他幾位藝術家在當下的藝術舞台中並不顯得活躍,但是作品表達著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如胡曜麟的大型徽派建築裝置,該作品反映的是中國歷史與城市的變遷。

記者:您在策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王春辰:挑戰在不斷變化,最開始的是場地內的油罐,油罐移走後又要重新考慮布展,以往大家對中國館的很多批評和質疑也是一種挑戰,資金更是一種挑戰。目前我們政府負責場租費,而後續的運輸費、藝術品製作費、布展、宣傳、出版費等都需要我們自己來籌措,這是比較困難的。希望將來政府能提供決充足的資金,那中國館的操作就能變得更加規範化、社會化和程式化。這不僅能促進中國館的發展,同時也會加強中國藝術與國際間的交流,吸引更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

威尼斯雙年展對中國當代藝術有過重要影響

記者:我國藝術家最早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是什麼時候?

王春辰:威尼斯雙年展由主題館與國家館兩部分組成,中國當代藝術真正意義上與威尼斯雙年展親密接觸是在1993年。當時,王廣義、方力鈞等14位中國藝術家受策展人博尼托·奧利瓦邀請,參加了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歷史性大事件。從那以後,每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都有一定數量的中國藝術家以此種方式參展。

我國政府以國家身份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是在2003年,但由於“非典”等原因,國家館的那次威尼斯之旅未能成行。2005年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組織,藝術家蔡國強擔當策展人的中國國家館終於落戶水城。今年是中國館在威尼斯的第5次亮相。

記者:威尼斯雙年展對中國當代藝術具體有怎樣的影響?

王春辰:影響有幾個方面,首先擴大了藝術家與國際社會的交流,使得1990年代初的那些體制外藝術家受到鼓勵和激勵,能夠繼續創作下去。其次,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逐步了解,關注中國藝術的收藏家和收藏機構開始多了起來,並於2005年前後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井噴式的購買狂潮。雖然由於經濟危機的原因,這股熱情後來有所減退,但並不是沒有興趣了。可以説,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國際性展覽,使得國際社會注意到了中國這樣新的藝術群體和作品。

時至今日,中國已有數百位藝術家前往威尼斯參加雙年展,除了中國館以外,還有許多週邊展、平行展等活動。當然,也有人認為威尼斯雙年展已變得越來越娛樂化、越來越嘉年華了,它的影響力遠不如前,因此對於中國的藝術家來講也沒有過去那麼神秘了,大家把它看得很平淡。可以説,威尼斯雙年展對中國當代藝術有過巨大影響,但現在不是唯一影響。

好的美術館要有自己的

記者: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爆,國內各種各樣的策展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被批評不專業、沒有學術背景,您對此如何看?有何建議?

王春辰:當前的策展人已變得越來越泛化,他們的背景非常多元,設計、建築、文學等各種領域的人都有。但是有一點,不論你來自哪,一定要有美術史、美術理論的專業知識,特別是今天,當我們説不清楚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當代藝術或者藝術應該怎麼樣的時候。當代藝術正在發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是這並不降低它對策展人這項工作的要求,因為藝術在變,策展也要能跟著變。策展人還要了解當下的藝術家和藝術創作,多走訪藝術家工作室,多參觀展覽,多聽些講座、看些書、做一些筆記等。除此之外,策展人還要能夠寫作,能夠面對媒體,能夠有一點財務知識,以便對其策展方案和計劃提供詳細的財務預算。

記者:我國的高等藝術院校已經開設了“策展人”專業,但社會上似乎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策展人制度,尤其是在美術館和博物館系統。

王春辰:國外策展人的發展和美術館有關,主要負責美術館的展覽組織和藝術品研究,叫“curator”。“curator”最初翻譯成“主任”或“研究員”等,如亞洲部主任或非洲部研究員,後來才慢慢直譯成策展人。西方有著明確的策展制度,美術館有高級研究員、副研究員,高級策展人、助理策展人或者總策展人等。如美國的MOMA有100多位策展人,他們分散在雕塑部、繪畫部、攝影部等各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會有一個主策展人,之後還有策展人、助理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下面還有策展人助理。這個制度保證了從事策展的人知道他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中國的美術館系統現在還沒有建立起這樣一種制度,很多美術館尚未真正明確什麼人是策展人。國內美術館的大部分展覽都是由館長主抓的,但是在國外,美術館館長的任務更多的是負責“找錢”,他是美術館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和協調者,是美術館總體發展的規劃者,而不是策展人的角色。所以,中國也要逐漸完善,儘快在美術館系統內將此制度建立起來。

記者:現在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比較少,這與沒有策展人有關嗎?

王春辰:事實上這與美術館如何發展和界定有關。國外的一些大美術館都會定時、定期做一些固定項目的展覽,如“雙年展”“三年展”之類,大部分都是由自己的策展人獨立策劃。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行為,美術館因此會變成一個積極的學術單位、研究機構,而“展覽”就是美術館的研究成果。一個好的美術館一定是在展覽和研究兩方面都有自己獨立的定位和方向的,有專門的人員從事策展這個職業,只有這樣,美術館策劃的展覽才能持續發展。如果美術館沒有這樣的人,所有的展覽都是外來的,那肯定沒有自己的特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