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伯敏:市場經濟下的民間剪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4 08:50:30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前幾年的)三月初,我與幾位畫家去杭州梅家塢的梅山茶苑喝茶,茶苑從進門的照壁到上上下下的墻壁上,貼滿了放大了複製的剪紙作品,很醒目,很悅目,裝飾很別致,凡去喝茶的人,都被這些剪紙作品吸引了。我問了茶苑的經理,才知道,浙江電視臺為拍電視劇需要,把這家茶苑用剪紙裝潢起來。電視拍攝完畢,誰也捨不得把剪紙拆下來,還以為把剪紙這麼一貼,成為一道風景。浙江桐廬風景點“紅燈籠”“外婆家”,為使旅遊者了解桐廬的民間剪紙與民間藝術發展,特請一剪紙的老太太,作為“外婆為遊客剪紙”,頗受群眾歡迎。當年中秋的翠沁齋月餅盒,也用上剪紙作裝飾,看去非常別致,引來了更多的顧客。此外,北京、上海、杭州、福州以至香港的大街上,有幾家大商鋪,都貼了很大的剪紙作為鋪面的裝飾,吸引了不少過往行人,正所謂“民間剪紙進入大城市派上用場了”。

對於民間剪紙,在另一種情況下,有人提出,在目前市場經濟的發展下,有些傳統美術往往被“時新”沖淡,甚至衝跑了。有些問題,還是需要從根本上來調和、解決。這是民間剪紙所面臨的另一方面問題。看到這個問題,論説這個問題,改變這方面情況很重要。這事,有人從年畫説起,説:“年都沒有了,還要年畫幹什麼。如果説,吃一頓大餐就是過年,那麼現在天天都是過年。説放煙花才算數,只要手上有人民幣500元,就可以立即過上兩次年……”這位同志是美術評論家,他是有感“年畫”將要“沒出息”,才發出感慨。如果説,過年得像過年,要有個人條件、家庭條件,更主要的是社會條件,許多條件造成一種快樂和諧的氣氛。現在,大年夜看中央臺的春節晚會,已被人們看作“年夜飯”,廣大群眾在叫好。但是,傳統的歲時節令的一些民間美術,本來配合得好好的,如年畫、剪紙等等,為什麼要讓它“淡化”了呢?試想想,人類在文化生活中,能單打一嗎?有二就不要三嗎?生活是多方面的,審美情趣必然是多方面的。再就假日經濟而言,有人提出,與其讓外國人在中國製造“耶誕節經濟”,還不如加大力度培植我們的“春節經濟”,要把民間本來能秀出來的民間的某些傳統活動都獻出來。

近十餘年來,在中國,現代化、全球化、工業化運動正在迅速發展。一方面由於它們的衝擊,另一方面,也由於長期遺留的精神桎梏作祟,民間的農耕文化被看作不合時宜,因此自卑起來,自我輕視。認為強勢經濟國家文化先進,喪失自尊、自信、自強的心念,居然不加分析把“社會新聞、時裝雜誌、商場厚黑和理財指南充當文化主角”。在藝術評論上,如談年畫、剪紙之類,似乎成了一件不合時宜的事情。一言以蔽之,經濟全球化,有時其引發的強勢文化對民族文化的衝擊,正致使文化界的有些人也産生對年畫、剪紙之類美術不予重視,甚至以為是落後的老背東西。正因為如此,所以有必要在這裡提出,辨明它的是非曲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