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璜生:美術館不是展覽館,是藝術博物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9 21:44:25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王璜生新書《作為知識生産的美術館》發佈現場

2012年11月18日,在德勝門外大街孔子學院總部字裏行間書店,現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的王璜生先生熱情地與大家分享著自己對美術館的認識和見解。“知識生産、視覺培育、堡壘、生物體、公共性”是除美術館之外不斷被王璜生提出的詞彙。他認為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缺少對中國古代藝術文獻的集中展示,關於中國現當代藝術方面,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美術館是什麼?美術館能做什麼?美術館應該是什麼?美術館具體做了什麼?帶著這樣問題,王璜生新書《作為知識生産的美術館》終於在期待中與大家見面。該書是《王璜生:美術館的臺前幕後》文輯的第一部。

“在我16年副館長和館長的生涯中、所思、所做、所為、所行、所言,這些多少透露出美術館這一工作的“臺前幕後”,透露出個人與美術館的工作、學術和生命關係。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套《王璜生:美術館的臺前幕後》文輯。”王璜生在書中寫到。

為什麼提出知識生産

“‘知識生産’與美術館關係的問題提出,主要是針對中國的美術館長期以來的狀態以及社會對美術館工作的認識而發出的聲音。‘知識生産’論題在西方的美術館和社會早已成為共識,他們的美術館也早已超越這樣論題的探討。而在中國,‘知識生産’的價值、意義及社會職能,還有圍繞‘知識生産’的相關‘知識’的理論研究還遠遠沒有得到認識,更不用談重視;尤其是在美術館的職能與範疇中,普遍沒有這樣的基本認識和基礎認知。”王璜生説道。

“美術館不是展覽館,是藝術博物館。”在講座中,王璜生一直在強調這個這個概念,“現在我們的問題是畫廊幹著美術館的事,而美術館幹著畫廊的事”。

談到第二部書的資訊時,王璜生説:“我會以《當展覽成為態度》作為書名。”關於這個書名,他提到了哈羅德·澤曼于1969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策劃了著名的《當態度變為形式》展,王璜生希望這本書中表明自己的學術態度。在第三部著作中,他將會以“知識公共性”作為探討的主題。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