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早期中國畫在美國博物館:一個“局內人”之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4 09:56:09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南宋]梁楷《澤畔行吟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南宋]馬遠《月下賞梅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前年,受啟于上海博物館舉辦的日本藏早期中國畫珍品展,我撰寫了一篇題目相近的文章:《早期中國畫在日本——一個他者之見》,此文載于展覽的相關出版物以及其他各處(載《上海書評》2010年9月26日),有著不錯的反響。現再以《早期中國畫在美國博物館——一個“局內人”之見》題撰文,以賀上海博物館後續之“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在前文題中,我自稱“他者”,蓋因我既非中國人亦非日本人,故而可以持中評述兩大鑒藏傳統各自長短,力求不偏不倚。此次自稱“局內人”,迥然不同於前次,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參展四家博物館中的三家,其最為重要的歷次中國畫的收購,如此次展覽所呈現的那樣,大部分與我的學者生涯相契合,我熟識那些拍板定事的研究員和博物館館長,亦熟悉經手這些畫作的畫商,所有這些每人平均與我過往密切。因此,如果説“他者之見”多多少少為讓大家了解這些來自日本的中國畫及其流傳的方式提供一些背景,那麼,一個“局內人”當能提供另一個相當不同的視角,有助於大家了解美國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繪畫之成就。

中國古代繪畫收藏在美國:早期歷史

作為最早收藏中國古代繪畫的兩家美國博物館之一,波士頓美術館的藏品在此次展覽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而另一個早期收購的歸所,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則與這次展覽無緣,根據查爾斯·朗·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弗利爾美術館創立者的遺願,弗利爾美術館既不借入亦不出借任何藝術品,它只收藏、保存和展覽這些藝術品(最近新的藏品不受此限制,但並不改變這一情況;我的文章涉及的僅僅是屬於弗利爾的收藏)。關於弗利爾早期收藏中國古代繪畫之成就,是我最近一次講座和已發表的一篇文章的主題。文中,我追溯並記錄了1907年夏天弗利爾如何在一些頗有建樹的日本鑒藏家的陪伴下,觀賞了“幾乎所有日本公立機構和私人收藏的早期中國繪畫”(引自其某封信件)。這次經歷鍛鍊了弗利爾的眼力,加之其本已是能力出眾的鑒藏家,令其在美國同儕中一枝獨秀,也為其在數年後終於獲藏那些至今仍讓我們傾慕不已的偉大畫作而鋪平了道路。弗利爾亦曾聽取過厄內斯特·費諾羅薩(Ernest Fenollosa)的一些建議,費諾羅薩的大部分專業知識為其在日逗留期間向日本老師所學。當時西方人難以從中國獲得此類學習的機會,所以,西方人主要通過日本學習中國藝術。

在波士頓美術館,早期中國畫收藏的初始階段同樣呈現出對日本的渠道資源及日本鑒藏傳統的依賴。波士頓美術館第一位著手早期中國繪畫收藏的亞洲藝術研究員是岡倉覺三(Okakura Kakuzo)。從1911年起直至1913年去世,岡倉覺三一直擔任此職。約翰·伊勒頓·羅吉(John Ellerton Lodge)為其繼任。隨後則是富田幸次郎(Kojiro Tomita)。富田從1916年起任助理研究員,1921年成為研究員,直到1976年去世前不久一直擔任此職。1951年,當我還是個年輕學生時,曾訪問波士頓美術館,有幸拜訪了富田幸次郎並同他進行了交談,他還向我展示了一些由他收入的藏品。然而,給我留下更深的印象、並且給了我更多啟迪的,卻是他們的日本藝術研究員羅伯特·崔特·潘恩(Robert Treat Paine)。潘恩,一個顯赫的波士頓世家的後裔,多年來苦於其上司富田的存在,正如大都會博物館的阿希文·利普(Aschwin Lippe)處於其上司普愛倫(Alan Priest)的陰影之下。

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古代繪畫收藏多為日人所藏或珍賞的中國畫,其中大部分和中國收藏家所偏愛的畫風不同,反映出其日本的情懷和源流,如:南宋院體的冊頁和立軸;道釋畫,其中一些由日本寺院從寧波購得;款署徽宗的一些書畫。而宋以降的文人畫則是後來的研究員,如曾憲七(Tseng Hsien-chi)、方騰(Jan Fontein)還有吳同(Wu T'ung)等人購入的了。

中國繪畫晚近的收藏: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和克裏夫蘭美術館

由於大部分來自大都會博物館的參展繪畫都是相對晚近的入藏品,我會留到最後再做評述,先來談談堪薩斯和克裏夫蘭的收藏。這些收藏主要歸功於兩位傑出的館長兼研究員:史克曼(Laurence Sickman)和李雪曼(Sherman Lee.)。在我接受弗利爾勳章時所作的那篇答詞中,隨著同他們二位長期密切合作的美好回憶,我曾向他們致敬。故而,我會於此集仲介紹他們在中國古代繪畫收藏方面取得的成就。

先從史克曼開始,他是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先驅,對日本和中國的藝術市場都很熟悉。他買入的那些最好的中國畫,有很多都是來自於日本的。比如,李成的《晴巒蕭寺圖軸》,是從東京的收藏家、畫商米開朗基羅·佩森蒂尼(Michelangelo Piacentini)處購得的。史克曼在迷局般的中國畫買賣中如魚得水。記得曾有一次,我和他同坐在弗利爾的圖書館中,翻閱一本新到的遼寧省博物館藏畫圖錄,當看到圖錄中一幅署款李成的手卷時,他叨嘮著曾經幾乎為其博物館得手此畫,這些情景至今曆歷在目。史克曼和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曾經計劃通過溥儀的一個代理購入一批前清宮收藏中的重要中國畫。但當華爾納顯示出其徹底的新英格蘭道德準則,拒絕支付給這位中間人絕不可缺的賄賂時,交易自然黃了。同時,史克曼把美國市場盯得緊緊的,包括拍賣行和大畫商,比如侯時塔(Walter Hochstadter) 和王季遷( C. C. Wang)。據傳聞,因史克曼和大收藏家顧洛阜(John Crawford)的私人交情,促成顧將他所剩的藏品——讓人眼饞的喬仲常的《後赤壁賦卷》賣給了納爾遜-阿特金斯,而不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史克曼正是圖錄編委會的主任,編目並出版了顧洛阜的收藏品。在此圖錄中,我第一次有幸撰寫了關於喬仲常之畫作的文章)。

克裏夫蘭收藏中國畫起步頗早,始於弗利爾從自己的藏品中給予他們的幾件。但當1952年李雪曼到此並擔任亞洲藝術的研究員後,克裏夫蘭的中國畫收藏才可稱蔚為壯觀。1958年,李雪曼成為克裏夫蘭美術館館長。李雪曼的個人背景帶來了另一種“日本情結”:從1946年起,作為一名美國海軍軍官,他是日本古跡和藝術委員會的一員。後來,他還成為麥克阿瑟將軍(MacArthur)在藝術品收藏保護方面的顧問。駐日期間,李雪曼曾與其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李雪曼有很多非凡的傳説值得敘述。比如,在神廟中發現深藏其中的幾世紀以來無人得見的木雕像。他的品鑒眼光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他在日本的那段經歷。他本人並不長于對中文文本的研究,這方面多依賴於他的研究員何惠鑒(Waikam Ho)。李、何二人共事多年,相為互補,一個著眼于繪畫作品,另一個則擅長題跋和印章,他們共同組成一個高效的團隊,儘管李常因何在完成項目、準備為出版物撰稿時的緩慢而被激怒。

多年來,李雪曼和史克曼一直以一種良性的方式在競爭誰能構建起最大最好的中國古代繪畫收藏。他們競爭的成果,當然,就是那次偉大的聯展和相關的圖錄:《八代遺珍: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美術館藏中國古代繪畫》,1981年出版。除他們二位和何惠鑒以外,其他對此圖錄作出貢獻的包括史克曼的後任,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武麗生(Marc F. Wilson)和一名我過去的學生羅浩(Howard Rogers),武麗生那時已和另一位我過去最出色的學生伊麗莎白·福爾德(Elizabeth Fulder)結婚了。何惠鑒寫了篇關於院體畫等問題的傑出的長篇前言,然而卻沒能完成指派給他的文物説明條目。李雪曼生氣地在書的最後加了幾條簡短的説明以彌補他的疏漏。展覽,毋庸置疑,規模龐大——如此眾多一流的中國畫濟濟一堂,除了故宮之外何曾有過?至於誰在兩人的競爭中最後勝出?我很榮幸曾在納爾遜為公眾作過一場公開講演,史克曼,已然年邁,端坐于觀眾席中,在全場的聽眾面前,我頌揚其為“當今中國繪畫收藏最偉大的功績”,這一點或可商榷,不過,它的確是我最真實的想法。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