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倫敦觀察:達米恩赫斯特是否代表英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3 11:27:04 | 文章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圖片資料

奧運會開幕前後的倫敦,達米恩·赫斯特不是紅得發紫,而是紅得令人髮指。五月份開始至九月,兩大頂尖藝術機構白立方畫廊和泰特當代美術館,各自為他舉辦了大型個人展覽。走進泰特的渦輪大廳或者白立方的Bermondsey分館,幾乎以為整個英國當代藝術界僅達米恩·赫斯特一人。

多元倫敦,不只一個赫斯特

顯然,身為白立方畫廊展覽總監的蒂姆·馬洛並不這麼認為。雖然赫斯特的那些作品就在展廳裏陳列著,雖然哪怕畫廊的會議室裏也放滿了跟赫斯特有關的各種印刷品,雖然他們私交很好這個展覽由他一手促成,蒂姆·馬洛還是聲稱從來沒有某一個人或者某一類藝術,能夠代表英國,哪怕這個人是赫斯特也不行。

這樣的聲稱在骨子裏是驕傲的,看上去它源於一種長期的對多元文化的自信。就在赫斯特的展覽盛大開幕的同時,大英博物館和V&A博物館裏人頭攢動一如往常,National Gallery裏有一場剛去世的弗洛伊德的回顧展,肯辛頓公園裏的蛇形畫廊即將推出臨時展廳……表面上的光鮮雖然由達米恩·赫斯特一人獨佔著,倫敦各色各樣的展覽依然是看不完的。

而在這個城市更廣泛的文化地理當中,Camden town那裏匯聚了一大票朋克,他們奇裝異服、舉止怪異,哥特風格和少數族裔元素正纏在一起發酵;Oxford street周邊匯聚了眾多的時裝設計店舖,再小眾的設計師品牌都能找到;在東北角的Brick Lane,紅磚墻上佈滿了塗鴉壁畫和前衛裝置,集裝箱裏開著商鋪,舊火車站改成了畫廊。當然還有著名的South Bank,雖然這個遊客雲集之處看起來和上海的新天地氣味雷同,但至少它的劇場裏每天都有實驗性演出。

當我們用正兒八經的態度,説起藝術這個虛頭怪腦的概念的時候,倫敦不同街區的這一切,可以説和達米恩·赫斯特、和英國藝術毫無關聯,也可以説有著莫大的干系。蛇形畫廊藝術總監小漢斯説,倫敦讓他最喜歡的就是這些。這個城市沒有邊際,多年來他總能不停地發現城市的新部件。因此,除了在寫書的時候他必須回到清凈的瑞士山區,其餘時間他總是不停地和不同的人聊,藝術家、策展人、科學家乃至販夫走卒。

這跟一座城市能夠為藝術供給的養分有關。作為個體而言,藝術家本人的經驗畢竟單薄。很多時候他需要身處的城市,來給他提供一部分思想資源、形式參考、創作激情。當然有的時候,城市也會給他帶來傷害和痛苦。

倫敦藝術界搶灘中國

藝術家在倫敦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在奧運之前,倫敦房租之高也令人咂舌。當達米恩·赫斯特借助奧運會大出風頭時,更多的藝術家只有黯然神傷的份兒。前兩年倫敦東區拆掉了一批老舊的建築。在它們舊址上拔地而起的,正是眼下世界矚目的奧林匹克公園。可以想見,當奧運會開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有一批藝術家盯著電視螢幕正牙床發癢,忍不住要吐槽。他們過去都把工作室租在此地,之後不得不尋找新的去處。好在拆遷拆得有商有量,他們都拿到了一筆補償金,尚可聊以自慰。

倫敦東區的地價現在已經被奧運會拉得直上雲霄,這些藝術家大概再也回不去了。此類情形在中國當然也曾一再發生。房地産市場乃至全球化資本實施的,乃是一種無差別攻擊,全世界的藝術區域和藝術家都不能逃脫其影響。他們一方面仰仗資本的垂青,一方面也深受其累。

蒂姆·馬洛説,在倫敦混跡的藝術家雖然難以定義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創作方式和英語口音一樣千奇百怪,但大多仍可歸入窮藝術家一類。不管中外,一流藝術家當然都是富人。但二流三流藝術家也能掙下可觀家當的,貌似只有中國這當然是題外話。

在藝術生態上,倫敦固然可以作為北京、上海的參照。但要説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藝術互動,其實開始得不早。英國沒有像希克和尤倫斯那樣很早就開始全面收藏中國藝術的藏家,代理中國藝術家的畫廊也沒有美國和法國的同行動作迅捷。但現在情況已經大不相同。小漢斯加盟蛇形畫廊之後,把中國、印度和中東的藝術設為工作方向,HAUSER &WIRTH畫廊簽約了張恩利,白立方剛舉辦了中國藝術家徐震和劉韡的展覽,一大批中國藝術家都已經在泰特參加過展覽。

這是一個有趣的比較。1989年後當幾乎整整一代中國藝術家赴海外留洋時,他們有一半人去了紐約,另一半去了巴黎,就是沒人進駐倫敦。所以在中國藝術家的世界地圖上,這裡起初是一片空白。住在巴黎的時候,小漢斯有一個來自中國的鄰居叫黃永砯,他們沒事就湊在一起聊天。在那之後,小漢斯造訪中國,認識了一大批饑寒交迫的日後的大腕。但現在的中國藝術家,不管是紐約還是倫敦,都不太願意去長待了。小漢斯説,西方策展人整天都混在北京,西方畫廊也開到了家門口,中國才是前線。所以什麼叫藝術的全球化?這就是藝術的全球化。

作者:馬家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