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向莉:論沈沁水墨作品中的當代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2 13:31:1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向莉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發生巨大變化,資訊快速傳播,人們的精神家園無處著落。中國本土和西方世界都在尋找最有生命力的中國藝術,在歷經“眾裏尋他千百度”之後,他們無一例外的指向了水墨精神。水墨是中國最本土的,最有中國文化特質的藝術語言,中國當代藝術藉由水墨有了更多的萌動和爆發力。而水墨精神則指向天人合一、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儒道釋合流的中國文化和精神。

水墨是呈現中國藝術精神的載體之一。水墨是一個有著很深的文化傳統的語匯,它講究筆墨,有著儒家文人的意趣,也包含有不少程式化的東西,比如十六皴,十八描,梅蘭竹菊題材等。藝術作品的“當代性”指的是藝術家面對當下處境(生命處境和生存處境)運用藝術語言對之形成的獨立反映,它能體現出藝術家的“在場”,是一種思考後的質疑和發言。藝術家在掌握水墨語言的同時,拋棄傳統程式的束縛,用水墨進行創作,對當下社會發言,是謂“當代水墨”。

沈沁以她獨特的視角和圖式, 使其作品脫離了傳統的文人趣味。而她作品中流露出的生命意識、焦慮感和質疑精神,則直接對當下發言,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屬於“當代水墨”範疇,值得我們關注。

沈沁的作品主要有三個系列:“嬰兒”系列、 “中國製造”系列 和“肖像”系列。

“嬰兒”系列是沈沁對於生命力的最初表達。當她作為一個母親孕育生命的時侯,她感受到生命的震撼,於是一個個嬰兒脫穎而出,躍然紙上,這一刻她迸發出巨大的創作衝動。這些碩大的嬰兒流淌著羊水,睜開初生的眼睛,注視著這個世界,一無所知、脆弱無助。生命會創造奇跡,但有時也會造成悲劇。於是沈沁的作品中時而會出現雙頭和雙身嬰兒,生命的創傷,一覽無遺。這些嬰兒的身形是普通嬰兒的五倍或八倍, 充滿整張宣紙, 讓人不得不正視他們的存在,不得不為他們思考、擔心、付出。很多東西是不能退貨、不能再生的,比如嬰兒,比如環境污染、比如歷史遺跡、比如文化遺存。當我們決定孕育生命的時候,就必須要為他們負責,一如我們現在的任何行為及其影響,必須考慮到要為後代的環境、文化負責一樣。沈沁畫著巨大的嬰兒,逼迫觀者正視生命、正視各種社會現象。唯有正視,唯有努力推動,人類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人類社會才能安然持續。

“中國製造”系列是沈沁于2006至2009年創作的一個系列作品。就讀于中國美院的沈沁和眾多從學院體系內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一樣,從小接受“素描、色彩、立體造型”這種西式美術教育體系的訓練。自小,她對西方繪畫技法和西方藝術史的了解遠遠多於對國畫傳統繪畫技法和中國美術史的了解。接受美院系統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普通民眾就更缺乏中國傳統美術的相關教育,因此就更加看不懂傳統水墨畫了。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沈沁開始反思這種西式的美育體系對中國文化的危害。她發現,很多藝術家現在仍在模倣西方藝術史的經典,而不是在進行“創作”。在“中國製造”系列中,沈沁用水墨的方式重新闡釋西方美術史上的經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不要忽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例如法國政府,面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對本土電影的衝擊,他們針對性的扶持發展本土的藝術院線。我們是否也應該調整教育體系,在教育上對中國本土文化給予更加深入和持久的傾斜和扶持?尤其是深受蘇式美育體系之害的藝術教育體系。 “中國製造”系列作品畫面控制得很好,既能看到其筆墨功力,又能看到她利用水墨的縱橫流淌效果,解構西方經典。

“肖像”系列是沈沁繼“嬰兒”系列和“中國製造”系列之後,于2006年開始創作的一個新的系列作品。在這個系列作品中,沈沁延續了她對社會的思考,體現出一種時代性的“焦慮”。在傳統繪畫中,鷹通常是一種展翅高飛、遨遊天際的形象,它是文人畫中托物言志的常見題材。但沈沁筆下的鷹則顯得心事重重,與傳統繪畫中雄心萬丈的鷹的形象大相徑庭。她畫的鷹極少是完整的,一般取頭部特寫,最後形成肖像式的鷹,這也是肖像系列得名的來由。這些鷹有著各種人類的眼神:凝重、冷漠、高傲、不屑……我們從每只鷹的身上似乎都能看到人類的原型。這些巨大的鷹,神情焦慮而憂傷,突兀地逼視著我們,直戳內心,就像禪宗裏的棒喝一樣。此刻頓悟與否,關乎每個人的修煉與悟性。沈沁筆下的鷹經常流著口水,他們剛剛進食完畢,就像中國人剛剛解決溫飽。解決溫飽的鷹在注視,注視著被破壞的森林、被污染的河流、被毒化的食材、被踩在腳下的權利、被毀壞的精神家園, 孤獨而黯然。在21世紀的十字路口,它們正在思考該何去何從。

謝赫六法把“氣韻生動”放在首位,彰顯了中國藝術家注重藝術的主體表達,物我為一的品評標準,同時也凸顯了藝術家在創作中對生命力的頌揚。沈沁嫺熟地運用水墨語言,以她獨有的藝術形式來呈現,表達她對生命的關注、對時代的發聲,將水墨之傳統與當代有機結合,可謂當代水墨創作值得研究的案例之一。

2012年5月7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