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
文/沈嘉祿
主導權不是花錢買來的,也不是人家恩賜給你的,而是看你提供的文化呈現能不能打動人家,讓人家心悅誠服。
改革開放後,中國藝術家走出國門辦展覽不再有蜀道之難,如有強大團隊的嫺熟運作,似可成為晉身的階梯。但越是知名度高的畫家,對出國辦展越是慎重。1992年,聲譽日隆但已年過七旬的吳冠中應邀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吳冠中——20世紀的中國畫家》,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集結進入西方主流藝術陣地,也是吳氏水墨畫為西方人審視並接受的肇始。第二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又為他舉辦了個展:《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巴黎市政府還授予他一枚金光閃閃的勳章。後來,吳冠中還在新加坡和德國科隆辦過畫展。
其實吳冠中更希望在紐約辦個展,但由於缺少關鍵人物的策劃與聯絡,一直沒辦成。現在,老人家的遺願實現了,由上海美術館和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水墨革命:吳冠中作品回顧展》4月25日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到8月5日。這是一場壯美的視覺旅程,越洋而至,風雨兼程,大洋彼岸的觀眾可從54件水墨畫及手稿中領略一位中國畫家自70年代中期到2004年的藝術腳跡,以及他對中國水墨的研究與變革。這也是吳冠中逝世後的第一個大型回顧展在西方國家展出。
上海美術館館長李磊與吳冠中
文化交流,不能滿足於“被選擇”“被娛樂”
衡量一個畫展的成功與否,應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觀眾人數及反響,媒體與專業人士的評價,還有商業環節的運作。但吳冠中這次畫展的意義遠遠突破了這幾項指標,放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以及中美兩國文化交流與意識形態並存的大格局中來考量,這次畫展的意義就變得深遠了。
首先,中方非常重視。據上海美術館方面透露,早在2010年,他們就與90高齡的吳老一起討論過此事,若説吳冠中實際上參與了這次大展的前期策劃,也是符合事實的。
從記者與他的接觸中得知,吳冠中是個很有大局觀的藝術家,他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向他認為可信任、可託付的上海美術館捐贈了一大批作品。但受制于展館條件,館方不能作為常設展,僅在不多幾次的主題展中拿出一部分來“壓陣”。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是吳冠中的忘年交,他本人也是新銳油畫家,當然認識到只有將這批珍貴的藝術品最大限度地展示給公眾,才能體現吳冠中藝術的最大價值。能不能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成果送到國外展出呢?這是如何提升美術館學術水準及國際地位的問題,也是關乎國家文化戰略的重大課題。
上海美術館還有一個優秀的策展團隊,視野開闊,理論素養高,參與過上海雙年展和上百個當代藝術展的策展,在美術界建立了一定的權威性。擔當此次吳冠中美國大展的中方策展人是青年美術評論家盧緩,她對吳冠中的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與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的策展人聯手策展,于她也是一次有益的經驗積累,她和其他布展人員在紐約的布展工作和東方理念贏得了美國同行的高度評價和尊敬。
其次,美方也很重視。公園大道725號的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地處紐約核心文化區,這裡有惠特尼美術館和大都會博物館等重要文化場所,是公眾和文化藝術家參與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本身的展館面積不是很大,但地位不可小覷,它是美國主流社會開展亞洲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業內,它甚至被當作一個力圖左右亞洲藝術走向的風向標。
美國的媒體對這個展覽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與熱情。《紐約時報》一改以往只在事後發一篇文章的慣例,在4月24日即以《中國介入國際藝術》為題,用大半個版面報道了吳冠中展覽的新聞以及中華藝術宮的規劃建設,還有中國其他美術館的建設和開館情況。文章開頭寫道:“中國推進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僅僅來自經濟的實力,現在已經轉向博物館,並通過在美國展出更多的中國藝術加以推動。”這個資訊對國內的公眾而言已不算新聞了,而且記者據此的推理還不夠深化,但對美國公眾的影響是很大的。另一份大報《華爾街日報》,在4月21日也以半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這次展覽並客觀評價了吳冠中的藝術特點。
此外,《紐約客》、《紐約每日新聞》、《紐約晚報》以及在美華文媒體《僑報》、《美國中文電視》等均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中國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美國中文電視、上海廣播電視臺ICS等也進行了報道。美國各大電視臺也前往現場拍攝報道。李磊告訴記者:“大概有6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當地華人説,這次美國人玩大了。”
令李磊感慨的不僅是美國媒體在報道體量上的“超重”,還在於報道均為正面評價,評述文章的品質也是較高的,並非應景的客套話和外行話。《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還專門飛到上海來對他進行專訪,涉及的話題超出畫展本身,還以此為契機談及上海的文化設施建設和如何通過文化藝術活動來傳遞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問題。
更令李磊感慨的是主導權的問題。此次展覽一改以往在美國的文化交流由美方主導的方式,改由上海美術館和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共同策劃、共同呈現,因此,展覽就能較好地體現今日中國的文化主張和藝術成就。“這也是應該好好總結的經驗,主導權不是花錢買來的,也不是人家恩賜給你的,而是看你提供的文化呈現能不能打動人家,讓人家心悅誠服。還要讓人家明白,只有你才能將這件事做得更專業,更能爭取到公眾的認同。我們這次是完成了友好平等的合作,找到了一個雙贏的模式。”
也有人認為:美國媒體之所以對此次大展給出正面的、積極的回應,是為了給中美兩國高層代表團互訪營造良好氛圍。記者認為,不排除這個因素,但不會是主要因素。畫展展期長達數月,而兩國高層互訪時間短促,其間國際形勢變幻不定,特別是美國高層代表團訪華在這一時間節點上,似乎也不能預判南海周邊國家對華關係的突發性走勢,從美國各大報的報道看,它們都不涉及這個內容,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化大發展戰略實施這一話題上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