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從藝博會看畫廊的藝術生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6 11:01:37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提起這個月的文化盛事,不可不提2012藝術北京。為期三天的展會,吸引了形形色色的觀眾。藝術家、收藏家、投資者、藝術愛好者、時尚人士、明星,都衣冠楚楚地趕去展會現場,幾年前還不被人知的藝術博覽會,如今卻彰顯出非凡的魅力,擔當著帶動城市文明進步的角色。

即便藝術北京已經結束一週時間,但其掀起的交易熱潮,到現在還讓不少畫廊為之忙碌著。“博覽會的交易很多都是延展性的,對於畫廊來説,更重要的是展商拿到的幾百張名片,如何在一年裏消化。如果兩三個藏家真的成了你的客戶,這種效益就是無法估量的。”藝術北京的總監董夢陽(微網志)顯然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情形。

但是,高達3億的成交量,恐怕是董夢陽未料到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和“經典藝術博覽會”合二為一的“務實”舉措,獲得參展商和贊助商的認可和支援。幾天內,前來參觀和購買藝術品的人絡繹不絕,九成以上畫廊均有銷售。

藝凱旋帶來的冷軍作品《捆綁的牛角》在預展當晚就以550萬元售出;在世紀翰墨為年輕藝術家彭斯所做的專場上,其作品全部售出,尺幅較小的在15萬元左右,稍大一些的則在50萬元左右;美麗道藝術中心銷售額超過400萬元;藝術慈善項目“免費午餐”的版畫作品在展覽第3天就獲得近60萬元收益……

當然,沒有哪個藝博會是完美無缺的。除了純商業部分,每年的主題展都是藝術北京最遠離商業的學術區域。今年的“青年藝術100”推薦展、“當代南韓青年藝術家推薦展”、“中國當代收藏家提名展”,個個做得有模有樣,卻無一例外地被安排在離入口最遠的位置。

對此,董夢陽也有自己的無奈,“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大藝術博覽會,都是靠學術帶動商業的,但是目前我們卻不得不屈從於商業。當我們擁有更強的實力、更大的發言權的時候,就可以一點點前進,或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很挑剔地選擇贊助商。”

藝術北京的野心不止於此。“立足本土,完整亞洲”的宗旨、主題展、影像展、教育論壇、公益項目,無不在向國際化藝博會邁進。正如董夢陽所説,“不做亞洲最好的博覽會,對不起這個城市的文化基礎,也無法和這個城市匹配。”

今年的藝術北京和CIGE(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兩大藝博會,成交率都創下新高,這説明北京的藝博會市場繼續紅火。於是有人質疑:藝博會是藝術市場催生的産物,還是藝術市場得到了藝博會的拉動?

“這是相輔相成的。”董夢陽認為,“當市場有了可能性,藝博會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國外的藝博會大多是在成熟的市場中催生出來的,而我們是一打開國門就看到了藝博會的存在。我們迫不及待地往裏‘拿’。後來才發現,我們少走了一段路。這種差距甚至不止幾十年。”

如今,文化軟實力漸漸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除了GDP之外想要追逐的東西。身兼北京畫廊協會秘書長,董夢陽無疑對畫廊的藝術生態更為關切,畫廊之於藝博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畫廊行業水準提高了,藝術北京的層次才能提高。”

從建立健全行業規範開始,到給政府和畫廊之間搭橋,一步步減少關稅,爭取政策支援,再到與國外畫廊交流學習,給收藏者做培訓,開展藝術教育……畫廊協會要做的事兒可真是不少。“畫廊行業好了,市場也就好了,藝術北京的門檻自然會慢慢往上提。文化軟實力不可能拔苗助長,大體向陽,往那個方向努力,就不會有問題。”

正是因為看好未來的發展,所以,選擇堅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