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托尼·克拉格:成功學是藝術的敵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6 11:10:20 | 文章來源: 三聯生活週刊

訪問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在當下的藝術界,空間已經變得太具有領地性質,人們想方設法去‘佔領’一些場地,這已經成了一種成功學策略,而我認為在藝術創作中引入‘成功學策略’並無幫助。”

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在展覽開幕現場

訪問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那天下午,中央美院美術館的三層大廳還在布展中。一批作品剛從海外運到,克拉格帶來的德國團隊正在拆包安放。克拉格自己領著幾個人在埋頭“組裝”那件獲過特納獎的著名作品——《大教堂》(Minster),地上一堆零件,《大教堂》“地基”剛起。他穿一套鬆垮的便服,擼起袖子,戴著工作手套,看起來就像一個和工人們一起幹活的老工程師。

托尼·克拉格,英國當代藝術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所讀到的關於他的最高評價是這樣的:亨利·摩爾(Henry Moore)之後“英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不過英國人克拉格現在德國生活,是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院長。這座學院對於西方當代藝術史來説有幾分前衛堡壘的味道,當年保羅·克雷、博伊斯、庫奈裏斯等人都曾在這裡執教。

3月2日開始的《托尼·克拉格:繪畫與雕塑展》是他在中國以及亞洲的首次個展,也是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藝述英倫”活動的首展。克拉格帶來了49件雕塑以及127件紙本,規模很大了,不過據説他事先並沒有對展場做設計方案,而是每天親自到現場反覆調整作品的位置。他自己玩笑説,布展過程就像是“雕塑在跳芭蕾”,他每天移動的距離也有二三十公里,“應該穿上輪滑鞋來跑”。

我在布展現場遠遠看到一個場景:空曠的展廳裏,克拉格離開他的助手獨自走到一條長凳邊,躺下來休息了幾分鐘。在他頭腳處,是兩件靜默的他的作品。

克拉格並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那種人。他曾在一個橡膠實驗室工作,等到發現了自己對藝術的喜愛,才決定進藝術院校學習。早年的職業經歷和務實訓練,讓克拉格成了藝術家裏的“理科生”,理性精神也最大體現在了他對雕塑的材料實驗和形態賦予上,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體系。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説:“托尼·克拉格對藝術和社會問題的思考有很強的理性精神,這可能與他出身於一個電氣工程師的家庭及他早年在天然橡膠研究所實驗室工作的經歷有關。他的作品,往往應用現成品、廢棄物、工業社會製品,利用那些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常見的物品和材料,也包括塑膠、陶瓷、石膏、木材、鋼鐵、玻璃、聚氨酯、石頭、銅、橡膠、水泥及新出現的材質,形成其藝術創造的新面貌和新觀念。”

克拉格就坐在他剛才躺過的那條長凳上和我們談話。當他開口講述藝術問題,剛才那個隨和的、甚至有點靦腆的工程師不見了,鏡片後的目光變得嚴整而有力量,不時站起來走到自己的作品前面去援引例證:《大教堂》的設計以重力作為“黏合劑”,所以需要特別細緻謹嚴地摞疊,讓不同大小的圓形零件絲絲契合。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