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從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涌現出一批年輕的雕塑家,他們的創作實踐給英國後現代主義美術增添了新景觀,他們也漸漸成為藝壇上引人注目的名家。克拉格、迪肯、戈姆利、卡普爾是這批後現代主義者的傑出代表。這次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克拉格吧。
托尼 • 克拉格(Tony Cragg),1949年4月9日誕生在利物浦一名電氣工程師的家庭。由於這樣的家庭背景,克拉格早年並沒選擇藝術之路,他的學習生涯最初是指向科學技術的。十七歲時,克拉格進入一所天然橡膠生産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工作,成為一名技術人員。在實驗室裏,克拉格接觸的是原子和亞原子的種種現象,還有生物化學。就在這個與藝術似乎毫不相關的工作階段,克拉格萌發了對藝術的強烈興趣。他開始動筆作畫,嘗試著用藝術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
從1968年起,克拉格轉向了。他到位於切爾騰納姆的格洛斯特美術與設計學院學藝。接著,在1969年至1972年的三年間,克拉格就學于溫布爾頓美術學院。離開溫布爾頓美術學院後,克拉格選擇了進一步深造,來到倫敦最著名的藝術學府皇家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研習雕塑藝術。在這所美術學院,克拉格與迪肯、伍德羅等一些頗有想法和追求的同齡學子成為好友。八十年代初,他們共同成長為英國雕塑界的中堅人物。
探索與實驗貫穿著整個西方二十世紀的美術歷程,現代主義時期如此,後現代主義時期也如此。作為英國後現代主義美術家,克拉格在學藝初期就熱衷於探索與實驗。完成于1971年的《無題》可以為證。這是一件攝影作品:克拉格本人逆光站在海灘上,從他身後射來的陽光在他身前投下了比他本人大了不少的身影,就在這個身影旁,是一個在沙上勾勒出來的人形輪廓。自然形成的身影與勾勒出來的身形,大小相同,形狀相同,一明一暗地並排出現在海灘上,營造出一種奇特的視覺效果,令人生發出種種聯想。那勾勒出來的身形是克拉格的幽靈嗎?
《無題》這件攝影作品,實際上與繪畫是相似的。它的景象屬於二維的平面,和此後克拉格的雕塑創作有不小的區別,但體現在《無題》中的一個特點被克拉格的雕塑繼承下來了,這就是在地面上展現和佈置作品的主體。看一下《無題》的場面,不難明白無論是投下的身影,還是勾畫的身形,都展現在地面上,就連創作者本人也置身在地面上。這樣的做法,此後數十年反覆出現在克拉格的雕塑創作中。
從事了一段時間的攝影后,克拉格的興趣很快轉向屬於三維的立體世界的雕塑。出現在七十年代中後期的一系列作品,如《無題》(1974年)、《無題》(1975年)、《堆》(1976年)、《無題》(1977年)、《新石器——牛頓色調》(1978年)、《光譜》(1979年),都從不同角度體現出那時克拉格雕塑藝術的基本傾向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