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策展程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30 14:40: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王春辰

Moma的觀眾每天都是那麼多,人們都是慕名而來,説著各式各樣的語言。所以,Moma的導覽圖是用幾種語言寫成,他們要面對不同語言的觀眾進行公共交流。Moma在今天能有這麼高的全世界知名度和美譽度,是與其立館之初所確定的公共性分不開的。

Moma是一傢俬人美術館,但這僅僅是私人投資建館而已,它並不是把它當做私産,而是以個人對藝術的熱愛來建設美術館。其成立理事會,建立各種募捐機制,設立按媒介分類的七部門,但公共教育部和發展部是其中展覽項目延伸與籌備的上下兩個環節。所有的活動都以面對公眾為目的,不是私人聚會或文士雅玩。所有的美術館都聲稱自己是公共的,都是面向公眾的,但為什麼Moma等美術館做到了這麼有聲勢、有影響以及産生了極大的社會作用力呢,則有其必然的邏輯和程式。

以前不理解外國的美術館為什麼會發展到如此地位,以為是歷史的原因,這個解釋等於沒説什麼。隨著參觀、與相關人員交流,越來越清晰地了解到是整個社會的制度設計保證了美術館的存在可能性和發展機會,而不僅僅是美術館自身的獨立運作和自我造血。美術館是一個公共平臺,它是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支援和認同,才能進行建設和發展,這種美術館管理與運作是因為社會對公共文化事業持有強大的認同心和價值肯定,才可以獲得這樣的社會支援氛圍以及完備其支援文化機制生存與發展的法律制度。如果我們在認識美國的美術館博物館時,忽略掉法律制度方面的支援和框架,僅僅依賴國家財政撥款這一條出口是做不好美術館的。

在社會文化教育的高認同前提下,法律對捐贈美術品給美術館、贊助美術館的

行為給予稅收的抵消和減免,就這一個收入的再分配法律措施,使得社會的各個階層的人群都有了支援社會共同的文化事業的動力和積極性,也有了一種榮譽感和社會參與感。因為美術館的發展與展覽的舉辦都有社會公民與公司的贊助支援,這就等於是用文化藝術的形象力量融合了社會族群、社群、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是以藝術的方式將社會的公共性體現出來。沒有這樣的社會法律框架,任何的文化理想主義都滿意落實;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以社會為單元,這個社會單元既是團體、企業、基金會,也是個人,而現代國家則是對社會單元的高度信任與授權,比如文化藝術事業,美國政府並沒有一個文化部或宣傳部來主導這一切,而是讓社會的成員去做,這是小政府與大社會的關係,所謂以社稷為重就是這個意思。國家只提供法律框架,而且不是政府提供,是以法律為形式的國家來提供的,政府只是一個社會服務單位,是為眾多的其他社會單元提供支援與服務的機構,所以它想法設法讓社會的不同成員單位自己去做這類文化藝術事業,這也就使得政府機構只集中在社會公共行政的執行上。所以社會才有了各種團體的、個人的基金會,企業公司與個人將自己的財富積累撥出一部分或按比列每年撥給基金會一筆藝術基金,如微軟比爾蓋茨捐出自己的財産,成立基金會,就是要贊助各類社會公共事業,其中包括收藏藝術品、贊助文化機構、贊助文化藝術與學術研究,等等。在美國,基金會到處都是,很多家族、大企業、個人、甚至藝術家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當我們看一個重大藝術展覽時,會注意到是有各種企業與基金會和個人贊助支援的。這就使得藝術項目與展覽可以執行和落實,也保證了文化藝術項目的嚴肅性和水準。

在Moma,當不同部門的策展人(Moma有40個策展人)提出各自的展覽計劃時,首先要報給本部門的主任策展人(Chief Curator),有本部分通過後,再報給Moma的展覽委員會。這是由約20人組成的一個委員會,由館長、副館長、各部門主任策展人、拓展部、公共教育部共同組成,兩個月一次例會。在會上,展覽計劃的提議策展人做20分鐘的陳述,主旨、方案、時間、需要的展廳、預算都要介紹給展覽委員會,陳述中不同的與會者會提出問題,進行對答。特別是對於展覽的預算,要進行説明,而公共教育部會提出公共教育方面的問題等。如果展覽還包括出版物(畫冊、研究著作等),展覽計劃提議策展人也要將該出版物的成本報告給會議,如頁碼多少、開本大小、幾篇文章、擬邀請的撰稿人的簡歷介紹以及為什麼邀請該撰稿人(因為該領域的專業化、該專家的學術能力)、費用安排等等。會後,提議人退場,由委員會主要決策人(約8-10人)來決定是否接受這個展覽計劃。

一旦展覽通過,拓展部要根據募捐資源和對象定位來選定基金會、機構尋求贊助,這些長期與贊助機構打交道的人深知如何撰寫贊助計劃書、知道哪些機構會對哪類展覽感興趣、如何使得贊助者獲得美譽度和社會公共形象;而公共教育部則根據展覽來制定公共教育的內容,如活動、導覽(包括單頁、折頁、海報、語音導覽、不同語言的介紹資料)、講座、相關電影、相關教育項目(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社會家庭)等等,他們也會根據公眾的習慣來提出文稿的修辭,務使展覽導覽通暢易懂,避免過於學術詞彙、生僻詞彙等等,要滿足一般受過教育的大眾的接受能力。展覽計劃提議策展人在通過後,則要進行充足的研究,撰寫文稿,梳理展覽脈絡,組織作品(從本館收藏、從館外借調,而外借作品則要化大量時間商討,是否可行、有無替換作品、保險運算條件等等)。這些齊備後,材料交由Moma的出版部來設計畫冊,組織印刷。畫冊都會在展覽開幕前完成,並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他們在進行展覽準備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精力是花在研究上,在研究中落實作品的所在、吃透展覽的內涵、撰寫研究文章、溝通外請撰稿人。每個策展人通常手上三兩個展覽項目在同時進行,展期一般都會在一兩年之間,策展人助理會進行基本的資料整理、輔助研究等相關基本任務上。

他們的展覽策劃工作與準備工作以及展覽開幕後的一系列公共教育項目,有一整套流程,嚴謹而有序、積極而富有效果。公共教育部會根據展覽組織各類項目與活動,並統計觀眾反饋、反響以及意見,將公眾的服務放在首位。既做好各種介紹資料、方便取用,又嚴格維持展場秩序,如特展不允許拍照,就要有展場人員告知觀眾。展場人員統一佩戴胸卡,有姓名、照片,統一服裝,整齊肅穆,區別開觀眾的形象。既告知觀眾,又幫助觀眾,並留意觀眾的行為舉止,如請勿觸摸作品,也要維持展場安全。一般展廳門口都有説明牌,告知該廳最多觀眾人數,超過了,展場人員會告知後面的觀眾等候,做到有序、安靜。展場人員屬於館內人員的一部分,維持觀眾進出、開館閉館事宜,其行為與形像是美術館的重要形象,既謙和禮貌、認真負責,也規整嚴肅、落落大方。專業專業,就體現在這些環節上。國內的美術館不知從何時興起了外聘展場維持人員,由物業公司提供。這在管理上和對美術館的功能理解上以及長期發展上,都需要再探討。觀眾進美術館,除了看到美術館建築和展覽作品外,直接見到與接觸的就是這些展場人員,他們的言行事實上就代表了美術館的形象,美術館的公共性是由他們在第一線給傳遞出來的,雖然他們多數時候是沉默的,但他們的作用不容小視。

Moma是按媒介來劃分部分,那麼各類作品歸各部分收藏。攝影部的藏品就在他們辦公室的隔壁,進出都要門禁鎖,溫度保持在低溫上,藏有24000件作品。分門別類,放在一個一個鐵櫃裏,彩色攝影則放在冷櫃裏,並包上錫紙密封起來。攝影部策展人日常可以取用研究,非常方便,有工作臺、工作燈。其他部分也分別收藏作品,另外,Moma在昆斯地區建有單獨的藏品庫,儲放大型作品。

Moma的檔案收藏也非常齊備,每項展覽完成後,各部門整理後交由檔案部收藏入檔,作為檔案文獻,供以後備查、研究。Moma的教育與研究中心收藏了豐富的圖書、畫冊、資料,供館內人員研究用,公眾可以預約來查閱,非常方便,其公共性也體現在圖書資料的開放閱讀上。

美術館過去是以物為主,收藏好作品、保管好作品作為重中之重,而現在是以人為主,是如何為觀眾服務好為主。這裡面發生了很大的觀念轉變,也因此在相當的美術館設計與日常管理行為中都會有所改變,也因此有了新的思路和做法,使得美術館越來越親和、越來越具有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説,美術館博物館在今天的發達國家裏是一個崇高的文化平臺,是社會文明的象徵,在其中工作的所有成員都有一種受人羨慕與敬重的社會地位。

2011年11月17日于紐約(刊載于《東方藝術大家》2011年第12月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