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 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2 16:57:28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文/趙少華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明確指出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要“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要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同時,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當代中國文化是當代中國現實與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幫助國際社會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的最佳載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文化

當代中國文化是在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廣泛吸收和借鑒外來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創新發展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發展動力是改革開放,發展主線是“三個面向”,即“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目標是民族復興。當代中國文化主要呈現出如下鮮明特徵:

(一)當代中國文化是傳承的文化。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是當代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深厚根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創造性地繼承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運動的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看待和分析傳統文化,逐步推進著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重構和創新,形成了對傳統文化既有揚棄、又有傳承與發展的當代文化。

(二)當代中國文化是發展的文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這些思想都是中國共産黨人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結晶,為傳統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優越的政治制度為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追求先進、科學、進步的文化為先導,文化發展經驗不斷豐富,文化成果日益豐碩,當代中國文化發生了飛躍性的進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當代中國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兼收並蓄、包容百家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當代中國文化始終堅持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同時面向世界,堅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平等交流,互相借鑒,創造並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開放包容的民族形式與民族風骨。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從民族文化到流行文化,我國各種文化和諧共生、相互影響、融合發展,顯示出當代中國文化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胸懷。

(四)當代中國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構成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涵。當代中國文化追求和諧文化,反對衝突文化、暴力文化、強權文化,堅持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推動構建和諧世界。在當代中國,無論是科學發展的觀念、和諧社會的目標,還是改革開放的道路,都是中國文化和諧精神與中國人民和平願望的集中體現。和平發展的當代中國文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贏得各國人民的讚賞。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繼承、發揚、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當代中國文化通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以寬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氣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道路。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

(一)對外文化交流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不斷繁榮發展的同時,對外文化交流事業也不斷進步開拓,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我國已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著良好的文化交流,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與上千個文化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對外文化交流的規模和影響空前擴大,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渠道和層次更加多樣。進入新世紀,我們堅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相結合,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文化貿易在交流中的比重從小到大,由弱漸強,貿易額逐年增加。目前已建成的9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既是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成為促進中國與各國文化學習交流的平臺。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已成為當代中國與世界溝通情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徑。

(二)當代中國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在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日益豐富多樣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催生出一大批體現國家文化形象的藝術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藝術家。經過近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當代中國文化藝術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並且在世界當代藝術舞臺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推動世界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強勁力量。近年來,我們在50多個國家舉辦了不同規模200多個中國文化節、藝術節,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注重通過以反映現代化進程與中國現代人關係為內容的當代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展現傳統與現代融合、充滿時代精神和藝術創造力的當代中國文化圖景。當代中國文化在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由於種種原因,國際社會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的認知存在偏見與盲點,提到當代中國文化,要麼想到反映落後、愚昧的中國封建文化遺存;要麼將一些“非主流”思潮的文藝作品視作當代中國文化主流;要麼熱捧那些畸形表現、格調低下、嘩眾取寵的藝術人士。一些西方媒體和文化藝術評論常片面地認為這就是代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精神的作品。由此,國外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匱乏,當代中國文化藝術作品與産品國際競爭力的欠缺,對外文化傳播力度、廣度與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産業、對外文化貿易剛剛起步等等,構成了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困難與挑戰,更折射出當前要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中國當代文化是我國社會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所産生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成果,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幫助世界了解當代中國發展的直接路徑。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代文化領域的新現象、新發展,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加快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轉變。

三、實現文化自強要積極有為地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時代發展的大局出發,從國內外客觀形勢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客觀規律出發,要求我們從戰略高度推動中國當代文化走向世界,更多以當代文化為視角,展示當代中國人民旺盛的創造力和文化藝術成果,通過當代文化反映當今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和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風貌,全面樹立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形象。在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秉承對外文化交流多年積累的經驗,把握原則,創新作為,內外兼顧,努力提升當代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一)要進一步重視反映具有時代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的傳播。對外文化交流應該是全方位的,既要有傳統文化,更要有當代文化。在對外推介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文化品格的當代藝術作品和優秀藝術家的同時,要重視對外推介和宣傳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特別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作品,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當代性有整體性的了解。要實施“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推廣計劃”,有步驟地將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作品推向國際舞臺,培養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主體,逐步拓展中國藝術産品的國際市場。在政府組織的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堅持將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並重,重點推介、籌組有代表性的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優秀作品,權威性地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現狀。

(二)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當代文化走出去市場機制建設,完善走出去體制和機制保障。要大力統籌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鼓勵創新,走精品戰略,實施“文化中國品牌戰略”,鼓勵對外文化更多地以民間和商業的方式走出去,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貿易企業,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積極搭建對外文化貿易平臺,加強國際行銷網路建設。改進文化出口獎勵機制,構建完整有效的投資資訊平臺和文化貿易統計系統,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的對外文化貿易新格局。

(三)要尊重文化藝術的創造發展規律,營造社會各界正確認識當代文化、積極支援當代文化走出去的氛圍。文化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各種文化藝術間的發展關係和借鑒互動,體現了文化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在當代文化藝術建設中,不能厚此薄彼、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文化建設是一個逐步積累、持續發展的過程。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當代中國文化要釋放親和力與感召力,要提升話語權與影響力,要在繼承中發展、在探索實踐中創新,不斷豐富完善,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當代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在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文化機構、社會團體、民間力量和地方省市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全面調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與力量,積極凝聚海內外華人藝術家,搭建平臺,廣開渠道,使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穩健、足音更強勁、風采更久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