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 de Lyon)(2011年9月13日至12月31日)
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素以主題詭異、深邃、頗具挑釁性為名,今年的主題為“一種可怖的美麗已經誕生”,這句表達來自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1916年復活節》,當時正是愛爾蘭人擺脫英國統治、尋求自由的年代,詩句本身便帶有顛覆性的對立之美,這也正是本屆雙年展的策展方法所在,即彰顯悖論與矛盾、緊張與曖昧之間的張力,引出當下世界與藝術創作中的急迫問題。里昂雙年展始於1991年,藝術總監梯耶裏·拉斯帕(Thierry Raspail)始終用“關鍵詞”來定義不同時期的雙年展策展方針,如1991年至1995年為“歷史”,1997年至2001年為“全球性”、2003年至2007年為“時間框架”,2009年開始則為“傳輸”。
本屆雙年展策展人維克多利亞·諾索恩(Victoria Noorthoorn)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她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就職,後以獨立策展人身份活躍于拉美當代藝術舞臺 。本屆雙年展共邀請6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主要來自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展館包括糖倉(La Sucrière)、Bullukian基金會、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舊絲廠(T.A.S.E. factory)。本次雙年展的風格將繼續恐怖美學,以驚異強烈的視覺效果吸引觀眾,一如既往的追隨著里昂雙年展在歐洲雙年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十二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The 12th Istanbul Biennial)(2011年9月17日至11月13日)
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由來已久,第一屆始於1987年,一直受伊斯坦布爾文化藝術基金會支援。雙年展的宗旨是為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及觀眾提供一個交流視覺經驗的場所,帶動當代藝術的新流向。如今,伊斯坦布爾雙年展已經與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並駕齊驅,成為世界著名當代藝術雙年展之一。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組委會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卡塞爾文獻展藝術總監及法籍華裔策展人侯瀚如等,由他們指定每屆策展人的人選。本次策展團隊由阿德里阿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與讓·霍夫曼(Jens Hoffmann)組成,佩德羅薩來自巴西,是一位獨立策展人、編輯、作家,霍夫曼出生在哥斯大黎加,現居洛杉磯,是CCA韋茨當代藝術學院院長(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
本屆雙年展主題為“無題”,靈感來自著名美籍古巴裔藝術家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Felix Gonzalez-Torres)。兩位策展人試圖通過展覽探討當代藝術的兩個尖銳對立視角:藝術的美學與形式特徵,以及藝術的社會與政治特徵。雙年展由五個集體展組成,涵蓋45個個展,五個主題展均以“無題”+(副題)的形式命名,為“無題”(護照)、“無題”(羅斯)、“無題”(抽象)、“無題”(槍殺)、“無題”(歷史),本次雙年展將集中在一個大型空間展出。值得一提的是,伴隨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的,還有夏季設計、戲劇、音樂、電影、爵士樂節等,使這座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跨文化城市充滿當代魅力。
第三屆雅典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the 3rd Athens Biennale MONODROME)(2011年10月22日至年12月11日)
第三屆雅典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由著名策展人及藝術理論家尼可拉·布裏奧(Nicolas Bourriaud)與三人策展小組XYZ(即雅典雙年展創始人Xenia Kalpaktsoglou、Poka-Yio和Augustine Zenakos)共同策劃。本次雙年展主題靈感來自一場奇異的相遇:當本雅明遭遇小王子。策展人意圖通過這樣的對話情境反思當今世界的社會政治與金融環境。由於希臘目前正處在嚴峻的歐洲債務危機中,社會政治動蕩,導致希臘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反面教材。
策展人試圖從文化環境中了解導致希臘走到今天一步的種種深層原因,並且在雙年展的組織形式上做出變革。雙年展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集體靜坐行為,將各類政治組織、社會群體和公民集中在一個特殊時刻,將之轉變為“政治時刻”,以此作為社會轉變的見證。其次,策展人布裏奧將對各展場進行拍攝,將之作成一部60分鐘的電影。這部電影將作為第三屆雅典雙年展的作品形式之一,在藝術界及電影界播放。對於如今情勢低靡的希臘而言,雅典雙年展不僅要追問一個已經倒退的社會現實,更要試圖尋找一些能夠向上攀爬的微渺可能。本屆雙年展將在雅典市中心多個地點同時展開,展覽面積總計達4000平方米。
第十七屆巴黎雙年展(Biennale de Paris)(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
這是一個十分奇怪卻徹頭徹尾的獨立雙年展。巴黎雙年展始於1959年,由法國著名作家安德烈·馬爾羅發起,中間曾停辦若干年,後於2000年重啟。巴黎雙年展以消解藝術體制為宗旨,堅決與各類既往價值決裂,抵制一切與市場有關的因素,標榜不依託任何當代社會管理體系、政治影響和意識形態。總之,巴黎雙年展拒絕當下藝術界的任何遊戲規則。此外,改變藝術觀念也是巴黎雙年展的目標宗旨。
有趣的是,雙年展沒有固定展期,前一次雙年展結束即意味後一期開始,相關展覽與藝術活動甚至可以貫穿幾屆雙年展,以便獲得充實發展。每個展覽活動的時間由組織者自行決定,確定後發佈在雙年展官方網站上。瀏覽網站,你會發現這裡類似一個簡潔公開的記事簿,每個藝術項目都會在網站上發佈各自的展覽名稱、時間和地點。除了時間不確定,巴黎雙年展的地點也不確定,展覽甚至可以在不同國家舉行,但必須與巴黎本地的藝術活動形成呼應,以便質問不同的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環境。很難用幾句話形容巴黎雙年展的作品特徵,姑且援引雙年展自己的定義:這裡的藝術沒有作品、沒有展覽、沒有觀眾、沒有策展人、沒有權威,拒絕藝術規範,但是思考藝術本身,強調獨立批評,在現實中進行,以視覺實踐為主,沒有文字記錄,只以口傳耳的形式傳授。在巴黎雙年展的主頁網站上,觀眾可以看到當前正在進行的藝術項目,至截稿時間,網站已列出2011年6月的四件藝術項目。(何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