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歷史和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3 08:17:0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化主題和電腦技術的介入

在某種意義上,1990 年代可以看作是一個中國 Video 藝術的萌芽和形成期,它不僅在 90 年代中前期初具雛形,到 1990 年代末期在語言風格和視覺技術上也逐漸成熟為一 種真正意義的新媒體藝術。

2000 年以來,中國 Video 藝術主要表現為兩種新的趨勢:一是 Video 藝術在技術語 言上往兩個極端走。一個極端是刻意地追求低技術風格,即 Video 製作除了簡單的拍攝、 剪輯和編輯技術的使用,幾乎很少使用電子影像處理技術;另一個極端則是大量使用 1990 年代末期開始在中國普及的電腦影像生成和處理技術,像互動技術、遊戲技術、

144 /145

Flash 動畫技術、數字影像合成技術等。其次,Video 藝術的另一個趨向是,它不再在 Video 藝術的界線內只關注 Video 的技術語言和影像實驗本身,而是試圖將 Video 看 作一種個人對社會和文化批評主題的表達方式。這一類 Video 藝術往往表現為低技術 語言風格的使用。

低技術風格的 Video 在汪建偉的錄影《生産》(1996)中表現為一種早期風格。這個 作品選擇了四川五個鄉鎮的茶館進行現場拍攝,採用了一種紀錄片的粗糙視覺風格, 試圖表現茶館和公共場所的一種社會視覺經驗的生産過程。2000 年前後,崔岫聞、曹 凱和徐震的 Video 則表現為一種通過低技術風格表現的社會批評、現代性和青春藝術 的主題,他們的 Video 都試圖降低影像技術對於主題表達的干擾,而更主動地將視覺 變成一種倣紀實風格。表演在 Video 藝術中的運用在 2000 年以後更傾向於一種戲劇 性和敘事性的表演。尤其在女性主義主題中,像陳秋林和曹斐的作品,表現為一种女 性視覺、青春藝術和後現代戲劇性混合一體的影像風格。陳秋林的《⋯⋯》(2001) 和《別賦》(2002)具有一种女性主義的感傷氣息,曹斐的《失調 257》(1999)和《狗》 (2002)在影像敘事上則更具有一種情節劇的元素。在涉及表演和情節劇的表現方面, 楊福東在 1990 年代後期對 Video 影像語言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在 2000 年代初期,汪建偉、王國鋒等人還參與了多媒體先鋒戲劇的舞臺 Video 實踐。 《屏風》(2000)和《儀式》(2003)是汪建偉自編自導的多媒體戲劇,汪建偉在兩 齣戲劇中都在舞台中央使用了事先錄製好的 Video 錄影投影作為舞臺的一個敘事背景。 王國鋒參與的先鋒戲劇《北京——終點站》(2004)則使用 Video 直接介入了戲劇實 驗性。

Video 藝術在 1990 年代後期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電腦影像技術的介入,使得 Video 藝術在電腦影像方面産生了真正意義的影像實驗。在電腦數字影像技術的使用上, 馮夢波是一個較早的實踐者。他在 1990 年代中期就開始使用電腦動畫和電子遊戲的技術製作以政治圖像為視覺題材的動畫短片和應用電子遊戲程式的 Video,比如他的 《蘋果日記》(1994-95)和《打虎山上》(1994-95)。馮夢波到新世紀初期的一些 Video 作品則更是使用了更多的電子技術,比如他的《阿 Q(死亡之境,Q4U 之舞墊版)》 (2002)使用了遊戲裝置、PC 跳舞毯以及音響系統等。

新世紀十年:卡通、Flash 動畫 和電子遊戲互動

Flash 動畫和電子遊戲互動的使用在新世紀十年內形成了一個影像實驗的高潮,在 2000 年以來 Video 藝術都大量使用電腦技術,如圖片修改、拼貼、動態剪輯、三維 影像、影音合成等。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技術等級實際上仍然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但 自 1990 年代初期至今的十幾年時間,中國 Video 和攝影的影像藝術真正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幾乎在影像實驗、電腦技術、裝置空間、敘事風格等所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實踐,並逐漸在國際藝術界獲得廣泛關注。

Flash 動畫、互動和電子遊戲技術在 2000 年代初期被王波、唐茂宏、顧德鑫、周嘯虎、 胡介鳴、張江山等人應用於 Video 的視覺實踐。像王波的《誰殺了我?》(2003)使 用了 Flash 動畫技術和網路遊戲程式,胡介鳴的《向上向上》(2004)是一個採用互動技術的影像裝置,觀眾可以通過聲音影響豎在上海美術館外墻上電視柱中的人物影 像的活動,只要在電視柱前大喊,電視柱上的人就會往上爬,越過一個個電視機螢幕。

曹斐的《人民幣城寨》(2007)和林欣和鄭達的《多種物 c 的起源》(2008)是近年 使用三維虛擬影像和電子遊戲的互動程式的實驗之作。作品中都使用了三位虛擬的空 間建築的建模技術,同時觀眾可以在現場像玩電子遊戲一樣操縱畫面。如果不是參加 展覽,平時作品放在專門的網站上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像操作網路遊戲一樣進入作品參 與互動。

新世紀的 Video 互動藝術不僅使用了電子遊戲手段,在畫面風格上還吸收了卡通動畫形象,從最早的王波,到近些年的曹斐、林欣等人的創作,反映了 70 後一代藝術家在 圖像上受卡通視覺的影響。

但並不是所有 Video 動畫都是卡通風格的。南非藝術家肯切基的手繪黑白動畫對中國 年輕藝術家就有很大影響,黑白動畫接近中國的水墨動畫,但為其注入了當代藝術的 觀念和歷史意識。國內藝術家如邱黯雄的動畫《民國風情》就使用了黑白水墨的形式, 寓言性的表現了對於民國內在風情的歷史想像。

經過十幾年的藝術實踐,中國新媒體藝術完成了向西方的學習,尤其是在作品觀念、 影響模式和主題方面進行了中國化的實驗。但是作為新媒體藝術的核心:技術,目前 的技術水準跟國外真正的高科技新媒體藝術上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新媒體藝術的體制尚未建立起來,儘管有一小部分藝術家的新媒體作品已經具有一定的市場銷售, 並獲得國外的藝術基金會的贊助,但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新媒體藝術中心和 基金會。

新媒體藝術的製作和成本往往超過藝術家的個人承受力,在國外一般都會有專門的新 媒體藝術基金會或者綜合藝術基金會進行資金贊助,並且有新媒體藝術中心提供製作設備和工程師幫助藝術家完成作品,但這一步在中國尚未形成。但新媒體藝術是 21 世 紀最有前途的新藝術,相信隨著社會發展,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也會獲得更大支援並確立自己的風格。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