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中國當代藝術展可否走近民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1 15:52:3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段君

近兩年,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或藝術節與觀眾高調見面,由此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繁榮,似乎當代藝術正在成為民眾需要關注的話題。在普通百姓眼裏,當代藝術是“瞎胡鬧”的,畫面很難看,畫裏面的人也都是怪怪的,這些難免會讓百姓對當代藝術産生反感或排斥的心理。不可否認,中國當代藝術中確實存在著濫竽充數的現象,但當代藝術並不都是難看的或怪的。中國當代藝術是中國當代社會的藝術,它是對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從歷史上看,藝術與普通百姓的關係並不總是十分密切,畢竟藝術一直都是少數人從事的活動,但中國古代藝術與普通百姓的關係還是要比中國當代藝術與普通百姓的關係更為緊密。

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經常被普通市民階層訂購,比如挂在房間裏面的肖像畫。藝術與普通百姓的關係甚為緊密的最佳例證是17世紀荷蘭繪畫的空前繁榮,藝術家的風景畫和靜物畫大量出現在普通百姓的家中,正是百姓的踴躍訂購使得荷蘭的文化藝術事業興旺昌盛。當代中國在經濟上的活躍與17世紀的荷蘭具有相似性,但荷蘭繪畫進入尋常百姓家並不是因為普通百姓打算保值才購買藝術品,而是因為他們對藝術、對文化有精神上的需求。目前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客人,除了國內外真正喜歡當代藝術的少量收藏家,多數是出於增值目的的投資客,可見中國當代藝術的群眾購買基礎極不穩固。

值得提醒的是,中國當代藝術並不僅僅是中國當代繪畫,還包括裝置藝術、錄影藝術、行為藝術、網路藝術等新興藝術門類,因為它們是過去所沒有的、只有在當代社會才産生出來的藝術門類。大體而言,不管是繪畫,還是錄影、裝置,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表達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觀點,但是因為在過去的三十年裏,裝置、錄影、行為等藝術門類都非常小眾,通常只是在當代藝術界內部交流,加上作品本身也比較難以理解,所以普通百姓對它們的接觸十分有限,對它們的認識存在偏差和誤區。顯然,中國當代藝術的基礎如果不能紮根于廣大民眾,它的發展無疑會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嚴格地説,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多媒體藝術,是要求群眾參與的,比如説與作品互動。記得有一件多媒體作品必須要觀眾把手掌放在作品的螢幕上,電腦系統才能創作出各種不同的圖像,它創作的依據是觀眾的掌紋以及手掌的熱量。但平時觀看和體驗當代藝術展的普通百姓比較少,觀眾中接近一半是藝術圈內人,其他人多是業餘藝術家、藝術愛好者等。

在西方則不同,當代藝術十分普及,觀眾的身份也十分多樣,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任職後曾改變白宮的藝術品位,上任總統小布希喜歡西部風景畫,奧巴馬則喜好當代藝術,他把數件當代藝術品搬進了白宮。蔡國強2008年在美國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舉辦個人回顧展時,排隊買票的西方人綿延數公里,參觀者的身份從政客到白領,從藝術發燒友到普通工人,體現了民眾的藝術接受程度以及藝術的普及性。

值得關注的《北京買得起藝術節》提出的口號是:“一萬元以下的當代藝術”。該藝術節還舉辦數場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知識普及講座,以便普通百姓正確理解中國當代藝術,寬容地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工作,並且能夠買得起百姓自己喜歡的藝術品。當代藝術不應該是古典式精英、財富、地位的象徵,作為生活在當代社會的普通百姓,每個人都有觀看、購買當代藝術的權利,當代藝術為普通百姓欣賞或投資藝術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選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