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伍勁:年輕藝術家遭遇成長瓶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3 14:56:07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伍勁  1971年生於重慶,中國新銳繪畫獎策劃人。1993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畢業。

王光樂、韋嘉等從中國新銳繪畫獎中走出來的藝術家,目前在中國年輕藝術家中已經成為領軍人物,但在該獎項策劃人伍勁看來,他們離成功還很遠。他認為,由於“造星”機制的混亂與不完備,目前他們正在經歷成長瓶頸。

商報:您策劃了幾屆中國新銳繪畫獎,對於目前年輕藝術家的發展您如何看待?

伍勁:在近10年的時間中,我的想法有一些改變。我認為,如果年輕藝術家需要成功的話,在縱深上還需要進行很大投入。中國新銳繪畫獎的選秀模式是橫向的,但此後藝術家在創作中並沒有進行縱深跟進,我們總是在選秀時來一批新面孔,但後續畫廊和藝術機構並沒有很好地對藝術家的發展進行考量,其實藝術機構可以借鑒“超級女聲”的運作模式,藝術明星也應該這樣被造就出來。

但是,目前藝術界在“造星”環節中的力量還很欠缺,此前造就的中國當代藝術明星基本是由海外資本運作的,從商業機構“造星”的歷程上看,由中國本土塑造出的藝術明星很少。因此,我將“70後”藝術家作為切入點,嘗試用本土力量塑造他們,但是經過10年的時間,雖然取得了一點兒成績,但依然顯得很蒼白。

商報:您認為相對於海外資本,中國本土資本是否已經有能力打造自己的藝術明星?

伍勁:中國現在完全有塑造藝術明星的實力,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這一點應該是藝術機構所思考的。此前,我在巴塞爾博覽會參觀時發現,我們與西方的差距很大,他們在推廣藝術家時非常專業,雖然中國藝術家目前創造出了高的作品價格,但我們是從“零”建立起來的,目前歐洲市場藝術價格只能説明他們是在一定價格高度上的平穩運作。

最近,我看了藝術家村上隆對於自己藝術創業的描述,我認為他的想法代表了亞洲藝術家自身發展的方向之一。藝術家應該思考如何塑造自己,並在歐美藝術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要有步驟地去執行。

商報: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界來説,“造星”似乎是個貶義詞。

伍勁:我們可以將“造星”換為“奮鬥”,中國年輕藝術家在奮鬥上缺乏持久的方法和推動他們發展的機制。我認為,即便目前國內最專業的藝術機構也不夠專業,而且對於發展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這也是中國藝術家至今沒有得到很高國際影響力的根源之一。

商報:王光樂、韋嘉等比較成功的年輕藝術家都是從新銳繪畫獎中走出的,您認為他們現在能夠代表年輕藝術家的全貌嗎?

伍勁:他們是年輕藝術家的一個縮影,記得王光樂參加的那屆新銳繪畫獎走出了很多現在比較成功的藝術家,目前他們已經涉足了不同的門類,但目前他們也沒有太大的轉變。我認為,他們在成長道路上遭遇了瓶頸,而且也不會達到新的局面。因為創作環境和意識沒有為他們提供改變,當年他們在參加新銳繪畫獎時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與當時相比,現在沒有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包括他們的意識,他們需要週邊環境進行幫助,例如在國際知名藝術機構舉辦展覽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