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拍對市場的影響,在市場專家伍勁看來不是單向的:一方面是好的作品出來會刺激市場,增強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拍品數量大了會産生拋壓。對許多藝術家來説,其市場基礎經受了考驗:有的藝術家或作品行情越來越好,有的藝術家或作品的行情卻被砸下去了。
“尤倫斯的收藏很難得,得益於歷史的機遇,有許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重要作品。而中國的買家則是從2005年才開始,對那些作品十分渴望。這次專拍對他們來説構成一個機會。”伍勁認為像書畫市場一樣,相當規模的重要作品的換手給市場帶來很大的機會。因此他預言有的作品會創新高,特別是那些早期重要作品比如張曉剛的三聯畫會有新的紀錄,對當前的市場是強心針,會提高市場的活力;也有一些當時買得不準確的作品,或者比較普通的作品,專拍大量推出後使其市場變得更脆弱。對此人們會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上述兩面來看的是一種是中立的、平常的看法;還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或悲觀或樂觀。在他看來,悲觀的市場預期變成現實的可能性不大,概率非常小;而樂觀的結果卻很有可能;當然,最大的可能是有喜有憂。
他指出,這種亦喜亦憂的結果與當前當代藝術市場行情的兩極分化有關:少數代表性的、早期的一線的作品被高價追捧,高端藝術品被壟斷,而許多比較優秀的兩線的作品卻價格低迷,其間藝術品質的差距真有那麼大嗎?當前的藝術市場缺乏一個壯大的中間階層,顯示了中國財富分佈極不平衡的現實。其實不光中國的拍賣場是這樣,全球藝術品市場普遍都這樣。這是拍賣場的一個特點。如當代藝術的名家,歐美的不超過50個,亞洲也是如此,與財富分佈兩極分化有關。
他表示,這個趨勢要改變很難。藝術市場像資本市場一樣,那些脫穎而出的藝術家經過風險投資的培育,也經歷了一輪一輪的淘汰和選擇。這是市場的選擇,取決於藝術作品的長期擁有者是誰。目前國家資本還未介入藝術市場,只有民間巨富成為終極買家。現在市場雖然涌現了許多基金,還是以賺錢為目標,只會推波助瀾,仍然是那些巨富收藏家主導市場。
從2007年歐洲菲利普斯拍賣行推出法伯收藏專拍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一系列的歐美藏家或買家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送上了拍賣臺。他指出,這種回流的趨勢將持續10年。這是隨著中國民間財富的積聚藝術品在市場流通作用下産生的必然結果。説到底,中國藝術品包括當代藝術作品一定會是主要由中國人收藏,伴隨著這個過程,其藝術標準也應該由中國人來確定,使話語權回到中國人手裏,這是正面的結果。
他還説:“回流的形式,最好是那些西方藏家整體捐贈。但最後卻是拍賣,有的中國人就不高興了。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當年西方買家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對整個藝術産業鏈的形成功不可沒。就像今天國外風險資本投資中國網際網路,現在中國的那些網際網路巨頭新浪、搜狐、百度等等,無不是風險投資的産物。市場起來了就要求投資回報、分享成果,那是天經地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