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南方週末:“啟蒙”:若有所思的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22 14:47:59 | 文章來源: 南方週末


戈特利布·希克的作品《海因瑞克·丹內克肖像》。 (“啟蒙的藝術”/圖)

國博方面多次強調,“啟蒙的藝術”展覽籌備時間之長前所未見——從2004年5月德累斯頓國家博物館總館長馬丁·羅特開始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接觸到今年4月1日展覽開幕,整整7年。然而接受南方週末記者專訪時,羅特本人則把故事的發生追溯到9年前。

2002年4月中旬,羅特就任館長剛剛幾個星期,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參觀德累斯頓博物館。“訪問團一行三百多人,人人輕鬆活潑,只有江主席表情嚴肅,一個半小時之內一言不發。當時我心想,作為東道主我應該説點什麼,我説錯了也不會失去什麼。於是我説,閣下,這段時間是否非常美妙?中德兩國博物館是否可以就此開始合作?萬萬沒想到,翻譯還沒説話江澤民就笑著用德語回答‘好主意’,這時我才知道他會説一口流利的德語!”

從此羅特每年至少來中國五六次,“他不知道我的蹤跡時,就會想我一定是去了中國。”羅特指著身邊的助手説。

國博開幕為什麼選擇德國?

羅特上任後發現,儘管東、西德統一十多年了,原屬東德的德累斯頓博物館依然落後——前任女館長把自己的電子郵箱列印下來發給員工,一位司機拿著紙條開車出門,最後報告説找不到這個郵箱的地址。這種狀況反倒讓羅特更加興奮,因為“每天都可以改變一些東西”。

近十幾年來中國改變了世界,那麼,中國的參與也應該能改變德累斯頓博物館,這就是羅特頻繁前來中國的原因。

在“啟蒙的藝術”之前,羅特已經張羅了幾個與中國合作的展覽項目。第一個項目是2008年3月的“中國人本”,把中國攝影作品拿到德累斯頓;第二個項目是“靈動的風景”,把德國繪畫帶進中國美術館;第三個項目是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把清宮文物和德國薩克森選帝侯王宮文物組合起來,作為2008德累斯頓“中國年”的壓軸展覽。2010年,羅特把德累斯頓博物館附屬綠穹珍寶館的25件奇珍異寶帶進上海世博會,與故宮文物交相輝映,這種展出形式背後的規格暗喻使他“倍感自豪”。

然而與“啟蒙的藝術”相比,上述幾項合作就相形見絀了。“啟蒙的藝術”展品579件,展期長達一年,是中德之間最大的合作展覽項目,也是德國三大館迄今為止最大的合作項目。如果把羅特之前促成的項目視為“啟蒙的藝術”的預熱,似乎也並不為過。

談及“啟蒙的藝術”的規格,羅特和其他兩位德國館長——柏林國家博物館總館長米查爾·艾森豪威爾、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總館長克勞斯·施恩克——口徑一致,如同拷貝:無論從哪方面講,“啟蒙的藝術”都堪稱世界頂級文化交流合作項目。

從主辦方實力來講,中國國家博物館自不待言,是中國老大;德累斯頓國家博物館始建於1560年,藏品三百多萬件,在德國資格最老;柏林國家博物館藏品五百多萬件,在德國最大;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藏畫三萬多件,是德國最著名的美術博物館。

從贊助方來講,德國麥卡托基金會是歐洲第一家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的私人基金會,他們為“啟蒙的藝術”附設論壇“啟蒙之對話”拿出了一百五十多萬歐元;展品承運者是漢莎航空,德國最大的航空公司……“寶馬和大眾的標誌同時出現在一張邀請函上,這大概是史無前例的。”羅特對記者説。

頂級的文化合作,頂級的經濟支援,無不來源於頂級的政府助力——2007年5月,中德主辦方在人民大會堂簽署“館際合作協議”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德國總統克勒出席了簽字儀式。2009年1月,中德主辦單位於柏林聯邦總理府簽署了“展覽合作協議”,中國總理溫家寶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了簽字儀式。2010年7月,默克爾訪華之際兩國約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德國總統伍爾夫將擔任“啟蒙的藝術”展覽的監護人。

在“啟蒙的藝術”展覽開幕新聞發佈會上,中方策展人陳煜回答“國博開幕展為什麼選擇德國”時僅用了8個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中外記者會心一笑,答案其實可以更簡潔,“一言難盡”就很恰當。


德累斯頓國家博物館總館長馬丁·羅特是此次“啟蒙的藝術”展覽的關鍵人物。 (羅曦/圖)

“啟蒙的藝術”順延至當代

德國的這個展覽定名為“啟蒙的藝術”,藝術史上有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現代流,確實沒有“啟蒙派”,更沒有“啟蒙的藝術”的概念。但無論哪個派,都不如“啟蒙”符合三點共識。中國中小學生對“啟蒙”這個詞都耳熟能詳,但多數人都將其視為文學運動,很少有人知道歐洲啟蒙思想在藝術上的反映。

艾森豪威爾説,當初兩國主辦方討論主題時有三點共識:必須是典型的歐洲主題;不能從其他博物館租借展品;必須能引起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啟蒙的藝術’的展品是按照啟蒙思想主題挑選出來的,不能單純地視為藝術展覽或歷史展覽。”艾森豪威爾説。

羅特的解釋更直接——我們不想把東西拿過來放一放,展完走人,而是期望本次展覽能引發更加深入的交流與碰撞。最初中德雙方曾討論以中德歷史上的文化交流為主題布展,你向我學習了什麼,我向你學習了什麼,諸如此類,後來覺得過於俗套,缺乏思考餘地。“忽然有一天我們想到,中國和歐洲歷史上都曾發生過啟蒙運動,這個主題肯定能引發討論。”羅特説。至於是誰想出這個主意,羅特的回答是,大家一起慢慢磨合出來的。

如今在展廳過道中還能看出當初主題討論的痕跡——策展人分別摘引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和中國明代文人馮應京的一段話,將其寫在墻壁上,意思都是對方的文明值得尊重,值得學習。

展品挑選過程中,中方曾提出把印象派創始人、法國畫家莫奈的作品運來參展,德方認為他和啟蒙運動沒什麼關係,此事作罷。中方堅持要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德方開始不贊成,中方亮出了自己的理由——啟蒙運動使藝術家得以獨立生存,自由的藝術精神才一直延續至今。這個理由説服了德方,於是,約瑟夫·博伊斯、安迪·沃霍爾等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出現在了新國博的展廳之中。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