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中國文化報:“啟蒙”,不僅僅是舊話重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8 11:08:1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海因裏克·丹內克 (油畫) 1802年,克裏斯蒂安·戈特利伯·希克,柏林國家博物館藏,希克畫中的人物是他亦師亦友的約翰·海因裏希·丹內克的年輕妻子,這位女士坦率大方的眼神與她放鬆的姿態融為一體。希克用這幅畫見證了法國大革命自由潮流影響下女性新的自我意識。

從宮廷王侯的肖像到法國式的女禮服,從科學發明真空泵到安迪·沃霍爾的自畫像……自4月1日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內2700平方米的展廳裏,繪畫、雕塑、版畫、傢具、服飾、圖書、工藝品乃至科學儀器等近600件來自德國的“啟蒙的藝術”將展出一年,並帶來關於“啟蒙”的種種討論。

肇始於18世紀初的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涵蓋了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政治學、歷史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及後續的世界變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涌現了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得、狄德羅、盧梭等一大批彪炳人類史冊的思想巨子。

啟蒙運動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但並不存在一個藝術史上的“啟蒙藝術”流派。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和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舉辦的此次大型交流展,雖名曰“啟蒙的藝術”,實則是以“啟蒙”為主題,關於啟蒙運動歷史、藝術成就及其後續影響的一次綜合呈現與探討。按照出席展覽開幕式的德國副總理兼外長韋斯特韋勒所言:“啟蒙沒有明確的歷史時期,而是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這一展覽帶來的是關於“啟蒙”的對話、討論與思考。

和新國博開館以來的幾個重大展覽一樣,“啟蒙的藝術”展覽凸顯了該館“歷史與藝術並重”的辦館宗旨。借由“啟蒙時代的宮廷生活”“科學的視野”“歷史的誕生”“他鄉與故鄉”“愛與感傷”“回歸自然”“陰暗面”“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藝術的革命”9個板塊,呈現了啟蒙運動的歷史演進與多元闡釋的可能。觀眾既可以看到後專制時期的歷史遺存,科學技術在新時期成為時尚的歷史變革,也可以透過作品體驗到啟蒙時期人們對遙遠時代與異域文化的嚮往——那個年代,中國正是歐洲理想和開明的偶像,這也成為今天人們在“文化交流”語境下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愛與感傷”“回歸自然”等板塊則在展現人們追求理性、科學與解放的同時,為觀眾介紹了18世紀歐洲社會的情感訴求與回歸自然的人性反思。

在“陰暗面”板塊中,展現了傳統宗教教會系統被瓦解後社會的不安與焦慮情緒,理性是否可以替代宗教成為人類的精神依託?啟蒙時代同時是公共話語與公共參與的誕生時代,在“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板塊中,觀眾可以看到以文字為媒介,相關的圖書、期刊等如何深化著這場思想風暴的影響。而在最後的“藝術的革命”板塊,啟蒙思想延續至今的影響則表現為當代藝術中的獨立、反思與批判意識——這種反思甚至也包括針對啟蒙運動本身的反思。一件名為《卡普裏電池》的作品下方寫道:對於歐洲啟蒙運動問題所在的一種暗示——他給予理性之光以特權,從而壓抑了創造的能量。

“啟蒙”可能帶來“反啟蒙”的質疑,這表明的恰是“啟蒙思想”的寶貴。“啟蒙”不是一個歷史的華麗標簽,或者自上而下的“施予”和“教育”:就不同文化而言,啟蒙思想是推動交流和互相促進的精神財富;就個體人言,“啟蒙”意味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對思維慣性的批判——真正的“啟蒙”離不開一種主動、獨立、開放和積極的態度。

100多年前的中國知識分子曾極力宣揚啟蒙思想,今天中國觀眾又該如何理解西方啟蒙思想的歷史與藝術?豐富的展覽內容並不意味著答案可以輕易得出。

在隨後一年中陸續開展的“啟蒙之對話”系列活動中,“啟蒙與藝術”“啟蒙與它的中國史”“啟蒙與現代”“啟蒙與知識文化”“啟蒙和語言”“啟蒙與解放”“啟蒙與歷史記憶”“啟蒙與政治哲學”“啟蒙與教育理論在中國和德國”“共同與理性”等相關話題將成為中德兩國學者討論和交流的重點。

用一整年的時間開展關於“啟蒙”與兩國文化的對話,其內涵和意義或許是展覽本身所不能涵蓋的,然而在積極的對話與交流中推進反思,無疑又是中國觀眾理解這一展覽的有益方式。至於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總館長馬丁·羅特在第一場對話中所説“現在德國民眾對中國仍然不太了解,存在著諸多偏見”,那大概是另外的“啟蒙之對話”需要面對的問題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