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哲
記者: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力推進,全國各地的畫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請您談一談中國國家畫院的發展狀況。
張江舟:畫院這種體制的歷史十分悠久,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北京畫院、上海畫院、江蘇畫院、廣州畫院等新時期畫院先後建立。中國國家畫院是文化部直屬的全國最高級別的美術創作和研究機構,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首任院長是李可染,副院長由蔡若虹、葉淺予、黃胄等德高望重的藝術家擔任。近年來,國家對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的發展予以高度重視,中國國家畫院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快車道。這些年中國國家畫院在工作機制和職業擔當方面的有益探索,對全國的畫院起到了非常好的帶動作用。不僅畫院,全國美術事業現在也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期,無論從業人數、社會關注度,還是創作環境等,發展態勢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
記者:我們知道,中國國家畫院成立之初的名稱是中國畫研究院,2006年10月才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畫院。這個名稱的變更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國家畫院發展方向的變化?
張江舟:的確是這樣。中國國家畫院過去的名字是中國畫研究院,顧名思義,當時院裏的老先生都以中國畫為主要的創作和研究方向;2006年更名之後,無論是名稱上還是實際架構上,都突破了畫種的限制。目前,中國國家畫院涵蓋了美術類的各個專業,做到了全領域、全覆蓋,畫種齊全。去年8月,中國國家畫院“七院”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國家畫院健全專業門類、完善組織體制的重要標誌,這7個專業院分別是: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油畫院、版畫院、雕塑院、書法篆刻院、美術史論研究院和公共藝術院。
記者:據了解,“七院”的成立不僅是中國國家畫院在機構建設方面的重大調整,其涉及到的人才建設領域也有許多創新之處。你們採用的是什麼樣的用人制度呢?
張江舟:從人才隊伍建設的角度講,“七院”採取了創新的辦法,就是走專聘結合的道路。簡而言之,一部分是專業的、在編的工作人員,一部分是聘用人員。這個看似簡單的制度解決的不僅僅是人員數量問題,而是事關中國美術長遠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按照相關規定,60歲是退休年齡,然而對於畫家而言,這個年齡正是創作黃金期,是專業最成熟、水準最高、創作精力最好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藝術家若退休,對單位、國家的美術事業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們採用專聘結合的辦法,把這部分正值“年富力強”的老先生聘回畫院,為美術事業繼續做出貢獻。“七院”就聘請了大量優秀的藝術家,其中許多還擔任了領導職務。雖然這種模式對於我們而言還是新事物,尚在摸索過程中,但有一點大家是達成共識的:聘用不僅是名譽性的,受聘的藝術家都要深入參與畫院工作。
記者:您對當下藝術品市場的炙手可熱是如何看待的?
張江舟:藝術品市場的熱度越來越高,這從某個角度反映了社會對藝術品,對美術的關注程度,説明人們越來越喜愛藝術。一方面,這對整個美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會起到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也可能對美術事業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因為市場會對美術事業的創作和研究形成一種導向,而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並不是完全吻合的,市場上價格最高的藝術作品未必就是最優秀的創作。如果藝術價值不高的作品在市場上有著很好的表現,一些尚未形成自己價值判斷的年輕作者就會受到市場的影響,去一味模倣那些高價作品的風格,這不僅對藝術品市場有危害,對美術事業的發展也會形成負面的導向。
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市場和專業機構是兩碼事。但今天看來,市場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美術創作和研究。國家專業機構應該是最有力量對市場、對藝術創作産生作用的。我們希望通過中國國家畫院對藝術品市場的一種適當介入,為整個國家的藝術品市場形成一種好的導向作用,針對這一點,我們將會陸續展開一系列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