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端廷:新現實主義概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1 15:34:5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文\王端廷

20世紀50年代,當英國的裏查德·漢密爾頓、美國的羅伯特·勞生柏和賈斯帕·約翰斯等藝術家大肆利用現成品進行藝術創作,從而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波普藝術”新浪潮的時候,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不約而同地看到了現成品的美學和藝術價值,在涌現出一批藝術家、已經完成了大量作品並推出了一系列活動和展覽,作為一個流派基本上已經形成氣候的時候,一位名叫皮埃爾·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1930—2003)的法國藝術批評家站了出來,他扯起一面名為“新現實主義”(Nouveau Realisme)的大旗,將這批有著共同藝術追求的年輕藝術家組織在一起召開會議,他還起草了一份宣言,讓各位藝術家在上面簽上姓名,如此這般,使得一個有組織的流派、一個有綱領的運動在法國正式登上藝術舞臺。

新現實主義運動形成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1960年4月,在雷斯塔尼的組織下,阿爾曼、伊夫·克萊因、雷蒙·漢斯、弗朗索瓦·杜弗萊納、雅克·維爾格勒和讓·坦戈利六位藝術家在義大利米蘭的阿波裏奈爾畫廊(galleria Apollinaire)聯合舉辦了一個展覽,雷斯塔尼為展覽撰寫了一個題為《新現實主義者》的前言。這份文字被看作是這個團體的第一份宣言。同年10月27日上述六位藝術家與雷斯塔尼齊聚巴黎第一田園大街(Rue Campagne première)克萊因的寓所召開會議,被邀請參加會議還有達尼埃爾·斯波埃裏和馬夏爾·雷斯。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它非同尋常的程式在於,會議經過討論,簽署了一個由雷斯塔尼起草的符合憲法的組織宣言“新現實主義宣言”。按照簽名人數,宣言共製作了九個版本,其中七份寫在藍色紙上,一份為玫瑰色紙,還有一份是金色紙的。在宣言中他們給新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新現實主義等於現實的新的感知領域”(Nouveau Réalisme = nouvelles approaches perceptives du réel)。儘管這個宣言看上去顯得過於簡單,但它言簡意賅,作為一個象徵性的標誌,它的作用和意義不可低估。

事實上,在1960年新現實主義宣言發表之前,相關藝術家的符合新現實主義藝術主張的創作已經存在了數年,克萊因、阿爾曼、塞薩爾等人已經創作出了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兩年後即英年早逝的克萊因,此時甚至已經走過了個人藝術史最輝煌的時期。對於整個新現實主義藝術運動而言,新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可以説是這場運動的高潮。需要説明的是,在新現實主義宣言上簽名的並不是這個團體的全部成員,與該團體志同道合的塞薩爾和米莫·羅泰拉就沒有參加簽署宣言的那次會議,熱拉爾·德尚和克裏斯托先後於1961年和1963年加入這個團體。後來進入該團體的還有女藝術家尼基·德·聖法爾。包括雷斯塔尼,新現實主義團體有14位成員。

自從新現實主義宣言發表以後,這群藝術家就以這個流派的名義舉行了各種活動,並在世界範圍內推出了大量集體和個人展覽。藝術家的個人展覽不計其數,難以盡述,這裡僅將這個團體一些重要的集體活動和展覽稍作介紹。

1960年11月,亦即新現實主義宣言發表後不幾天,阿爾曼、漢斯、克萊因、雷斯塔尼和坦戈利合作完成了一件名為“新現實主義者的集體人體測量”的行為藝術作品。

1961年2月,一年一度的巴黎“比較沙龍”的新任主持人維爾格勒在該沙龍設立了“新現實主義者”專門展廳,直到1968年,該沙龍每年展出新現實主義團體的作品。

1961年5月,雷斯塔尼在巴黎新開張的“J”畫廊策劃了一個名為“達達主義之上40℃”的展覽,這是新現實主義團體的第二個重要展覽。雷斯塔尼在該展覽的介紹文章中將新現實主義看成是對杜尚和達達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儘管這一觀點遭到了克萊因、雷斯和漢斯的強烈反對,這篇文章仍應被視為對新現實主義宣言的補充。

1961年6月,巴黎“右岸畫廊”(galerie Rive Droite)舉辦了題為“巴黎和紐約的新現實主義”的展覽。參展藝術家有法國新現實主義成員阿爾曼、塞薩爾、漢斯、克萊因、德·聖法爾和坦戈利,美國新達達主義藝術家邦滕科(Bontencou)、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克利薩(Chryssa)、賈斯帕·約翰斯(Jasper Johns)、羅伯特·勞生柏(Robert Raushenberg)和理查德·斯坦基耶維奇(Richard Stankiewicz)。這次展覽標誌著法國新現實主義與美國新達達主義藝術的合流,也是兩個流派藝術家的同場較量。雷斯塔尼為展覽圖錄撰寫了題為《現實高於虛構》(La réalité dépasse la fiction)的文章,對美國新達達主義與法國新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方式進行了比較和區分。同年10月,阿爾曼、杜弗萊納、漢斯、羅泰拉、維爾格勒、雷斯和斯波埃裏做客美國,再次與美國達達主義藝術家匯聚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整合藝術”大型回顧展。

1961年7月,尼斯舉辦了第一屆新現實主義藝術節,新現實主義藝術家悉數參加了藝術節期間舉行的各種展覽和活動。

1962年10月,紐約西德尼·詹尼斯畫廊(gallery Sidney Janis)第三次以“新現實主義者”為題舉辦美法藝術家聯合大展。這次展覽更明顯地帶有美法兩國爭奪世界藝術領導權的勢態。這個展覽原本計劃展出法國新現實主義者和美國新達達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但在展覽開幕的前幾天,策展人西德尼·詹尼斯將新達達主義者換成了在紐約嶄露頭角的波普藝術家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沃霍爾(Warhol)、奧登堡(Oldenburg)和西格爾(Segal),以及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幾位整合藝術家(實際上,後來人們逐漸將新達達主義與波普藝術合二為一,統稱為波普藝術)。在法國人眼裏,這一做法的用意是削弱法國新現實主義的勢力,提高美國波普藝術的國際地位。更為令人難以接受的是,西德尼·詹尼斯將雷斯塔尼為展覽圖錄寫的前言中的凡是批評美國藝術現狀或突出法國藝術成就的文字,毫不客氣地完全刪除,而在自己的文章中卻不遺餘力地證明,新現實主義只是國際藝術潮流在法國的一個支流,他還宣稱,美國是國際藝術的發源地,美國波普藝術要遠遠優於法國的新現實主義。這讓法國人憤憤不平。無論如何,在這次較量中美國人佔了上風。對法國新現實主義的真正打擊是勞生柏獲得1964年7月舉辦的第32屆威尼斯雙年展大獎。不僅如此,在勞生柏在當年出版的一本個人畫冊中寫了這樣一句話:“人們現在知道了,世界的藝術中心不再是法國,而是紐約。”這句話令法國人傷心欲絕。

1963年2月,第二屆新現實主義藝術節在聯邦德國慕尼黑舉辦,克裏斯托第一次參加這個團體的展覽。雷斯塔尼為展覽圖錄撰寫的文章《新現實主義:應該如何認識它》被視為這場運動的第三個宣言。

1965年6月,維姆·貝倫(Wim Beeren)在荷蘭海牙組織了“新現實主義”展覽,該展覽隨後在柏林、維也納和布魯塞爾巡迴展出。

1970年11月27日,為紀念新現實主義誕生10週年,雷斯塔尼在該運動的發源地米蘭組織了“新現實主義:1960—1970”大型展覽,展覽期間(27—29日),在米蘭市中心舉行了各種行為和表演節目。這次展覽標誌著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已經降下了帷幕。

在眾多新現實主義聯展中,有一個展覽對中國觀眾而言最為重要,那就是2002—2003年由米歇爾·紐裏薩尼(Michel Nuridsany)策劃、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上海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巡迴展出的“新現實主義”展覽。通過這個展覽,中國觀眾得以全面而直觀地了解新現實主義藝術的真面目。由於當時正在義大利訪學,筆者錯過了這個重要的展覽,只能抱憾終生。

雖然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個團體在1970年之後已不復存在,但新現實主義的精神始終留存在每個曾經參加過這場運動的藝術家的心中,他們仍然行走在不斷求索的藝術道路上,並繼續完善著各自的藝術創作。

提到新現實主義,人們一定會聯想到“現實主義”,但實際上,新現實主義並不是現實主義的翻版,與19世紀法國藝術史上出現過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比,新現實主義從藝術主題到表現手段都絕然不同。在內容上,它不記錄社會生活,不表現人的社會性特徵。在形式上,它完全拋棄了傳統的寫實主義創作方法,甚至完全拋棄了繪畫手段。新現實主義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成品進行創作,追求“非個性的表達”。恰如雷斯塔尼所言,新現實主義是杜尚的現成品藝術及其“變生活為藝術”的觀念的發展。雷斯塔尼寫道:“新現實主義記錄社會的真實性,並沒有任何想要挑起爭論的意思。”

新現實主義的直接對立面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法國風行一時的“非形式藝術”(Art informal)。所謂非形式藝術是一個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名異實同的抽象繪畫流派,它是一個將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三者合而為一的藝術樣式,該派畫家追求的通過“自動主義”的手段和自由揮灑的抽象畫面表現畫家潛意識中的自我情感。抒情性、抽象性和主觀性是非形式藝術的特點。與非形式藝術反其道而行之,新現實主義主張用現成的材料、不帶感情地、客觀地表現當代人類的都市生活環境。真實客觀是新現實主義者的藝術立場。

的確,新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和表達方式與當時英美藝壇流行的波普藝術沒有本質的區別。客觀地説,所謂新現實主義是國際波普藝術潮流的一個分支,是波普藝術在法國的別稱的説法是正確的。雷斯塔尼也説:“在歐洲同在美國一樣,我們正在自然裏尋找新的方向。所謂當代的自然就是機械的、工業的和廣告的洪流……日常生活的現實已經變成了工廠和城市。在標準化和高效率這兩個孿生的標誌之下産生的超變體(extroversion)是這個新世界的規律。”

像波普藝術一樣,新現實主義這個詞代表的只是一個流派、一場運動或一個團體,它不是一種風格,換一句話説,在新現實主義這個流派中的藝術家其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是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繪畫、雕塑、拼貼、剝貼、壓縮、捆包、裝置、整合、行為、表演、攝影、電影和錄影等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藝術手段應有盡有,最後呈現出的,既有平面和立體的有形作品,也有屬於觀念藝術範疇的無形作品,既有可以算作架上藝術的小型作品,也有屬於環境藝術和大地藝術的大型和巨型作品。新現實主義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的核心是自由與平等。從藝術風格上説,它是“怎樣表現”的自由,也是“表現什麼”的自由。從社會學意義上講,它表達的是眾生平等、萬物平等的信念和理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