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范迪安:形有所據——評陳文令的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1 18:58:03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文\范迪安

在中國當代藝術界,陳文令堪稱一位迅速建立起自己藝術面貌的新銳人物。他的作品因具有自己藝術發展邏輯內在的牢靠性而獲得鮮明的風格。在當代藝術創造中,觀念個性和風格個性的統一至少是藝術成熟的基本尺規,在這個尺度上,陳文令構築起了自己的世界。

已有不少評論家指出陳文令的藝術源發于“消費社會”的現實土壤,事實上正是如此。對陳文令這一代藝術家來説,中國社會經濟增長、物質富裕所帶來的社會消費文化的發展,無論在視覺感性上還是在文化語境層面都給他們以深刻的影響,問題在於在傳達自己對消費文化的感知上如何鞭辟入裏,找到表達的方式,實現觀念的陳述與形象的創造。從陳文令十多年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始終扣緊自己專注的感覺,也始終在藝術語言上探索與錘鍊,力求用可視的形象表達精準的感知。在“消費社會”這個主題上,他的全部努力都落實在如何塑造“慾望的形象”這個具體的命題上,使一種社會現實的特徵得到形象的表述。

可以説,陳文令的藝術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新現實主義的特徵。他敏感於在一個極速膨脹的消費時代裏滋生的享樂主義,一直在尋找表達、揭露並批判這種世俗現實的語言,其結果是在人與動物的“生物性”上找到了表達的契機。陳文令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種“擬人化”和“擬物化”並置的方法,並不斷按照這種方法在作品中使語言獲得增值與繁衍,由此形成一種自足的具有內在驅動力的發展態勢。

在某種程度上,陳文令是一位信守雕塑力量的藝術家,他不像許多同代人對藝術的媒介有不斷轉換的興趣,而是堅持在雕塑這種藝術形式上做深度的探尋。他的作品最鮮明的特徵是對於“膨脹”這種感覺的造型。在人與動物的形象塑造上,他運用了寬厚渾實的體塊和大量有彈性的曲線,使“慾望”這個抽象的概念透過形象的體積、肌膚的質感和通體的線條得以傳達,並且有一種從內部漲溢出來的感性。在近年的作品中,他更多地使用龐大體量的作品或單個形象的重復構成種種令人迷幻的景觀,在那裏,人與物、植物與動物、物的整體與細節粘連在一起,形成瀰漫和延綿的氛境,折射出現實的斑斕光彩,又有強烈的虛幻性。在許多情況下,陳文令已經不是在雕塑一個具體的形象,而是運用雕塑的語言形成一種充滿生活與生命氣息的場景。

陳文令作品中誇張的造型和渾圓的體塊等形式語言與閩南民間藝術中的傳統有著暗合的關係,他敏感地捕捉到了生活經驗中的視覺元素,並且將這些元素予以推向極端的處理。他曾重返故里,參加家鄉廟會,在他拍攝的極為熱烈的民俗活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陳文令藝術的本土來源。在那裏鋪天蓋地的祭祀場面所展現出來的物質的力量,已匪夷所思地形成一種視覺奇觀。影像紀錄與雕塑兩類作品,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清晰的關聯,也揭示出陳文令這些年藝術創作的真正謎底。在這個意義上,陳文令的藝術可以説是“形有所據”。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