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范迪安:建構當代中國文化精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16 10:02:50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遷和巨大的社會進步,改革開放的進程使中國社會呈現出政治、經濟和文化全面建設的持續熱潮,並且使整個民族煥發出空前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作為視覺的重要文化載體,中國當代藝術所呈現出來的多元觀念和多種樣式,正是這個偉大時代的圖像縮影,也是新的文化型態的標識。

中國當代藝術在發生學的動因上有著相當清晰的本土條件。19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社會文化思想處在一個全新的變革起點,整個社會涌發的變革與探索意識,使年輕一代的中國藝術家重新思考藝術發展的自身規律,在反撥“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文化專制環境與單一的藝術模式上表現出激越的思考,原先整齊劃一的藝術模式受到極大的挑戰。與此同時,在中國社會重新面向世界開放的初期,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大量涌進中國畫壇,一時間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給予中國藝術以極大的衝擊,也給活躍的青年藝術家群體以極大的激勵。在西方現代藝術各種流派“同時”進入中國的情形下,中國藝術涌現出的多種觀念和形式探索,對於調節原有的單一藝術模式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也使中國藝術帶有明顯的“移植”與“照搬”痕跡,因此,中國當代藝術的最初進程實際上是一種思想解放與觀念變革的混合體,拓展藝術思想的意義大於作品的美學價值。隨著中國社會步入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速度加快,社會文化心理也出現急劇的分野,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尋找中國本土的文化主題,藝術家更多地直面社會現實,用藝術的語言方式陳述自己的文化立場,由此在內涵上反映了中國社會變革的多種側面,也開始形成藝術家各自的語言風格。毫無疑問,中國社會持續的快速發展為藝術家的感覺與思維帶來了豐富的現實資源,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中國藝術也越來越緊密地與國際藝術産生聯繫。進入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的主題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在都市化的背景下中國現實的社會生態,既有來自社會變化的現實題材,也有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敘述,既有中國自身的造型傳統,更有與網路資訊技術發展相適應的多種媒材實驗,由此構成了反映社會現實與時代精神的多樣景觀。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藝術所展示的銳意創新精神和藝術家自由表達的語言方式,使得當代藝術不僅成為時代文化的表徵,而且也極大地拓展了社會審美的範疇與空間。當代藝術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與現實生活、環境、空間所産生的關聯,使中國當代藝術有了支援自身發展的現實土壤,也在拓展社會文化的視野與審美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在一個全球文化資訊便捷通達的時代,國際社會一方面感嘆中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生機和強勁勢頭,另一方面也存在總是以西方文化的尺度選擇、衡量和評判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角,其中不乏有以西方藝術發展邏輯為中心的文化偏見與文化盲點,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平臺上的形象與其在中國本土所産生的社會價值並不完全一致。任何時代的藝術形態只能是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與條件的成果,中國當代藝術正在逐步走出西方現代以來藝術發展的邏輯規律,更多地依靠中國社會發展提供的豐厚資源,也越來越明顯地表現為重新汲取中國傳統藝術的思想觀念和語言特徵,由此表現出在本土性與國際性、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藝術屬性之間的活躍張力。正是中國社會變革的火熱現實、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文藝創作環境的更加寬鬆和諧,中國當代藝術獲得了長足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個歷史的動態進程,中國當代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呈現出蓬勃活躍的生機,藝術家敏銳的感受和思考的鋒芒,及時地指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且力圖透越現實的表像抵達事物的本質,揭示社會現實的屬性;另一方面也經常伴隨著思想與文化觀念的迷惘,特別是受到國際藝術潮流的影響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左右而表現出良莠混雜的狀況。正由於此,辨識和厘正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反撥和糾偏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誤區,建構和確立中國當代藝術積極的文化意義,就成為不僅僅是評價作品優劣而且是維護和堅持藝術的文化意義的重要工作。在文化部的支援下,中國美術館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藝術院積極配合,舉辦“建構之維——2010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就在於通過展示和學術研討,回顧和檢視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展開,進一步思考歷史的經驗和前瞻未來的發展。展覽邀請的藝術家,大都經歷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與藝術發展的文化語境,他們既在變化的社會條件下堅持探索,逐步確立起自己的藝術路向,更在不同的觀念與語言領域中回應時代文化提出的課題,在表達方式上體現出創造的勇氣與創新的熱情,從而匯成中國當代藝術一方豐富的圖景。無論從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還是本次展覽所欲突出的主旨,“建構”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根本目標。唯有體現了時代精神與中國文化特色的當代藝術,方能夠既作用於社會文化的建設,又能夠在國際藝術寬闊的平臺上形成對話,彰顯中國文化的精神。

范迪安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