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在特殊時間背景下展開排演的2010上海雙年展

時間:2010-11-03 10:52:50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展覽>

  導語:以“巡迴排演”為主題的2010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在社會各界長達一年的持續關注下,10月22日下午14:00于上海美術館舉辦了開幕前的發佈會。本屆上海雙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指導,上海雙年展組委會主辦,上海美術館承辦,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和瑞士嘉盛銀行的大力支援。

  發佈會現場在上海美術館館長兼策展人李磊的主持下,首先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館長概括本屆上海雙年展的幾大特色:

貼近世博,回應城市主題

  區別以往,本屆上海雙年展舉辦的特定的時間背景——世博的舉辦,和世博形成既相重疊又想連接的展示的關係,這本身體現在世博會的背景下努力來回應世博會舉辦的精神和意義。世博會本身就是一個劇場,城市劇場,所有人在這裡排演城市的未來。

  上海雙年展,從創始到現在,始終以上海這個城市作為母體,來思考城市演進當中的種種問題,來調動世界語言,推進我們視覺生産和視覺創造。從“海上·上海”、“都市營造”、“影像生存”、“超設計”、“快城快客”直到今天的“巡迴排演”,立足上海、聚焦城市,激活當代藝術,推進文化思考和藝術創造的策展思路,越來越明晰。本屆雙年展依然面對城市,以城市作為劇場,以城市作為載體,演練城市生活中,城市化過程中,個人面臨的種種問題,一個民族、國家面臨的問題。中國的城市化受到世界極大關注,我們的城市化如何能夠做得更好,作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上海,應該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案。在本屆上海雙年展上,策展人、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延續上海雙年展一貫的思路,回應城市主題。

面向自我,優化雙年展機制

  對於雙年展文化,從西方到亞洲,都面臨著如何優化模式、創新制度的問題。這是藝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屆上海雙年展希望能夠在優化雙年展的模式當中創新一些制度,找到一些新的辦法。通過本屆上海雙年展,從雙年展的主題、獨特的構架,能夠對當代的藝術展覽機制進行一次反思,並從這個反思出發,對雙年展的辦展機制進行優化。

這是參展藝術家進入現場繪製、現場裝置最多的一屆雙年展

  范迪安還指出本屆上海雙年展全面體現了藝術家豐富的綜合知識結構,展覽整體強調現場感、發生性、過程性。這也是畫家進入現場繪製、現場裝置最多的一屆雙年展。例如參展藝術家邱志傑的大型多媒體作品【邱注《上元燈彩》圖】,和世博會中國館的一件作品《清明上河圖》相似,都是在反映古代生活的智慧,以及發明。

  隨後發言的策展人高士明對於本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詮釋凝練為:巡迴排演不只是形式,而且是主題,不只是主題,而且是方法,他是對雙年展、對展覽的重新界定。

  巡迴,指的是巡遊和回歸。排演,指的是排布和推演。如果説世博會是把全球聚集到本土,那麼雙年展則是在不同的本土視野當中激發出對全球問題的差異性思考的關鍵。在一個有深度的文化關懷中,勾畫出對於人類環境的差異性的思考,這是巡迴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説,本屆雙年展將成為世博會期間上海這座城市回饋給世界的一份具有文化前沿性和思考精神的禮物。

  本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是從劇場的觀念出發,構造它的巡迴、排演。城市是人生的舞臺,人生的劇場,在這劇場裏上演每個個體自導自演的劇目。在這些劇目上演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城市劇場的面貌。對雙年展而言,劇場不僅是展覽效果,更是一種創造和展示的方法。本屆雙年展和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密切聯繫,通過合作的方式塑造一個具有流動性的論辯、展示、表演和生産的巡迴劇場。在巡迴的劇場當中,當代藝術創造的個體性將被改造和修整,藝術家將成為一個開放的元素,在創作、交流中強調預演對固定的視覺經驗的解放意義,強調創作的群體互動性,來推動當代藝術家集體現場的探索和呈現。依靠巡迴,我們希望重構文化差異。劇場是名詞,排演是動詞。劇場讓人們想到一個封閉的空間,排演卻更深的嵌入我們當下的生活。劇場往往牽連著既成的事實,排演則更生動的揭示城市與人生,與民族歷史的相關內涵。借由排演來再塑城市劇場。本屆上海雙年展將以巡迴排演作為形式,為雙年展劇場打造一個多領域、跨媒介的公共現場,也為雙年展體制尋找一個優化的可能性。

  本屆上海雙年展的展覽概況:

  展期:2010年10月24日——2011年1月23日

  展地:上海南京西路325號 上海美術館

  以“巡迴排演”為主題的2010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指導,上海雙年展組委會主辦,上海美術館承辦。本屆展覽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和瑞士嘉盛銀行的大力支援。

  經過上海雙年展藝委會和策展人小組一年來的籌備,形成了本屆展覽的主題和展覽框架,策展過程分為“展開”與“回歸”兩個步驟。“展開”部分是指從2010年7月至9月的國際“巡迴排演”計劃,按照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在歐洲、美國與亞洲進行;“回歸”部分是指“巡迴排演”向雙年展的回歸,三次“巡迴排演”將構成雙年展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本屆雙年展主體展強調當代藝術的敘事容量與場所精神,將打造出一個注重時間性、虛擬性、體驗性的跨媒介現場,繪畫、影像、裝置、網路……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在劇場中登臺表演,彼此串聯。通過這些媒介和形式,雙年展把不同的時間意象引入現場,時間空間化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構造起一個總體化的敘事性環境,觀眾可以在展廳流線中漸次領略一幕幕的“雙年展情境”。這漸次展開的雙年展情境演繹出起伏跌宕的“情緒場”,牽扯著記憶、籌劃與建造。在這個意義上,雙年展劇場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是在“劇”和“場”之間的一次次超越經驗的歷程。本屆上海雙年展最終選定了21個國家和地區,47位(組)藝術家在上海美術館內展出他們的作品,這些藝術家既包括在國際藝壇已享聲譽的劉小東、王小帥、張洹、楊福東等,也有諸多藝術界的青年才俊。在本屆展覽中大型的裝置作品、多媒體作品佔據了比較大的比重,如張洹的作品《賽魅麗》、王邁的作品《氣象鹿臺》等。同時藝術家有意識地在創作中對平面、立體、多媒體進行綜合運用,如世界劇場(VERDENSTEATRET藝術小組)的《然後所有問號開始高歌》融合了機械裝置、表演和音樂會這樣的跨界作品,藝術家關偉將傳統繪畫、舊地圖、裝置糅合在一起的作品《開發區》等。不少藝術家也在創作中突出了藝術作品的進行過程,如劉小東的作品《入太湖;出北川》、邱志傑在現場繪製的巨幅壁畫構成的裝置《邱注上元燈彩圖》,馬良將自己的工作室搬進了展覽等。整個展覽由此呈現出的生機和活躍,一定程度上顯現了嘗試對雙年展展覽機制優化而獲得的提升。

  在展覽展出期間,“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項目將每兩周邀請一位世界級的印裔學者與中國學者進行學術對話,同時編輯出版“印度當代社會思想系列讀本”(8冊55萬字)。高峰對話將聚集20余位印中兩國的知識分子,以當代思潮前沿的論點促進中國學界的亞洲內部交流。

  此外,展覽過程中,上海雙年展還將推出一系列的藝術教育活動,包括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講座等。

  策展團隊簡歷

  范迪安

  1955年出生於福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現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等。

  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當代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藝術博物館學研究。著有《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編《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世界美術院校教育》、《當代藝術與本土文化》等叢書。

  2000年以來,致力於向世界介紹中國藝術,策劃的重要展覽有:《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2002,上海)、第50屆、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總策展人、《20世紀中國繪畫展》(中法文化年)、《中國當代藝術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2005年12月調任中國美術館館長,提出“以公眾為中心”的辦館理念。主持召開“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2006年會,策劃大型當代藝術展走向海外,如《開放的中國藝術》(俄羅斯)、《展開的現實主義:1980年代以來的大陸油畫》(台北)、《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南韓)、《中國:面向現實》(奧地利)、《中國水墨展》《中國園林展》(德國);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大型表演方案策劃、參與2009年“建國60週年成就展”總體方案策劃。中國中央電視臺《人物》專欄、美國《時代週刊》等為其作過專門報道,被美國《藝術與投資》雜誌評為“影響世界藝術的50位名人”之一。

  李磊

  1965年生於上海,現任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上海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副會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96年起主要從事中國抽象藝術創作和研究,力求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國際上成熟的抽象藝術語言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的抽象藝術之路。創作有《禪花》系列、《憶江南》系列、《意象武夷》系列、《醉湖》系列等。曾在中國北京、上海;美國紐約;德國法蘭克福、林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克斯梅爾;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過個人畫展。出版專集《海上油畫名家——李磊》、《中國當代藝術家畫傳——李磊、詩意的抽象》、《今日中國當代藝術家——李磊、樓高人遠天如水》。

  近年策劃及管理的重要展覽包括:《上海青年美術大展》(1999,上海)、《上海春季藝術沙龍》(2003,上海)、《上海抽象藝術大展》(2004,上海)、《第六屆上海雙年展》(2006,上海)、《第七屆上海雙年展》(2008,上海)。

  高士明

  1976年生於山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包括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藝術研究以及策展實踐。

  近年來,他參與策劃了許多大型學術性展覽,包括“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黃盒子:中國空間裏的當代藝術與建築”學術邀請展(2006)、“第六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中國特展(2007)、“影子的煉金術: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7)、“與後殖民説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等。近年來,高士明還編輯出版了《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等學術著作,即將出版專著《鏡子與面具:關於現實與實在的視覺研究》(2009)。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