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任傳文的意象油畫語言釋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3 17:33:2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文\張群

在藝術形式和語言上,任何時代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繼承和開創新的藝術樣式和新的語言,但是藝術語言和樣式上的創新並不是一味地標新立異,而是以繼承前人的優秀的文化遺産和思想的基礎上再創新和發展的。在油畫本土化語言和樣式的探索上,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古老的東方繪畫歷來重視意象法則,正如蘇東坡的“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這首詩所言,生動地表達了古代觀畫是及其重視畫境和意象的。“意象”的形成,在中國美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意象思維是通過個人精神的再創造和物化的結晶,是個人的情感世界和自然物象的契合過程。

油畫家任傳文曾經説過:“對於我個人來説,在紙上或畫布上涂沫一些痕跡,用以梳理來自生活和自然和種種感悟,這個將眼睛和心靈的感知轉譯成一個可視的、物化情境的過程讓我體察到了一種觀看的自得和思想的快樂。我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完成了對畫面的構建,其間那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它們自己會形成一道場,呼喚方式與情緒的貼近、心象與物象的彌合……我執著地認定,在我和畫面相互交融的過程中漸漸顯現出來的那個東西,當是我的本心,亦應是天心”。的確,我們在任傳文的繪畫藝術語境中解讀到了他所要表達的內心精神和情感世界。這情感正是他內心世界和自然的對話,也是他在當下的油畫家中,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語言樣式凸顯出來,並且影響了很多人的視覺思維和畫風,對於繪畫藝術,他以自由想像和即興的揮寫以及鮮明的表現個體性,受到了國內油畫界的極大關注。成為了當今時下油畫藝術的一種新的主流和語境。任傳文的繪畫語言和樣式很難用理論上所謂的派別、寫實、抽象等觀念去界定。他的繪畫語言實際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不確定性和隱喻性的因素,這正是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性和意象性的特性。藝術家的個體意識和情感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已經融合為一體,在這個層面上來講藝術本身的創造對於任傳文來説已經完全溶入了他的個體生命之中,繪畫是他生命情感的跡化和沉澱。

形式和語言的物化是每一個藝術家情感的 表達和抒發的外在表徵手段,對任何藝術家都不例外,油畫家任傳文藝術語言樣式的探索和民是完全來自於畫家的內心情感世界和對自然物象感悟的契合。這是從生活視象的積累走向語言的嬗變亦或説是藝術語言形成的過程,在任傳文的藝術世界裏,形式往往是視覺映像的物化和圖式,如他的作品《浮生日記》系列(2004)、《日月平凡》(2006)、《紅房子》(2006)、《舊城寫生》(2006)、《冬山》(2006)、《金色的池塘》(2006)、等這些作品中的形式語言傳遞給我們的影像已不是其本身的表徵和意義了,藝術家旨在通過這樣的形式語言的構建,讓我們體味到圖式背後所表達出來的藝術家的精神內涵和視覺中情感世界。畫面的形式構建只是簡潔的符號元素和對內容的一種詮解,藝術家是把西方繪畫材料作為載體溶入了中國傳統意象的造型理念中。他不僅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寫意筆墨樣式帶給了我們新的視像、新的藝術語言,同時又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神運用西方材料表現形式的成功嘗試,這樣的嘗試在藝術家的探索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和推進,這是繼老一輩油畫家本土化樣式的求索之路的新的拓展,這也是油畫家任傳文在立足民族傳統文化沉澱下對藝術語言的再發現和再創造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任傳文的作品中藝術家始終把對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夢幻的遐想及對美好人生的追憶和嚮往作為其脈絡和表現的主旨,例如作品《美麗的清晨》(2001)、《普照》(2003)等。在對於畫面形式的處理上他始終本著一種唯美主義理想,特別在他近期的作品中我們更能體會到在畫面的處理上的嫺熟和完整性的統一。正如藝術家自言道:“我喜歡用形式來傳達無形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常常在自然時體會到發現快樂,我喜歡自然的繪畫的狀態,順其自己的創作方法交非是毫無目的地糊塗亂抹。我一直覺得稱上所謂出神入化的藝術作品,必當是人做一半兒神做一半兒。因此,過分人為地規定畫面的趨勢和對畫面走向毫無把握同樣會淡化削弱掉自由和靈動的空間。緊湊與鬆馳的把握要有內心良好的狀態,正應了古人的那句話:所謂心清禪自來”。這正是油畫家任傳文對中國傳統藝術意象精神的恰當詮釋和感悟,其中蘊涵古老東方的“大象無形”“立意以盡象”“觀物取象”的傳統哲學觀念。如果説他以獨特的繪畫語言和獨特的個性化藝術形式對中國哲學的“禪境”和“天人之和”的東方理念給以重新闡釋和建構,那麼他的東方意象圖式恰是從內在形質到外在物化的緊密契合。任傳文注重的是從視像到心像的提純、消化和對客觀物象的濾析,按照自己的審美理念,重新構建第二個藝術視像。這是客觀之上的主觀能動性,是藝術家對客觀視像審美的主觀重構和再創造,是一個由必然到自由的過程。藝術家從自然山水中尋求和發現美術的啟示,以充滿詩意的靈性再造自然,用畫筆物化出內心所感受的那個世界,筆墨與心象同構,是藝術家內心世界淋漓盡致的表現和不斷昇華的藝術之路。

在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的探索和構建上,任傳文可以説比任何人都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精力。正如俗語所言:“一分汗水一分收穫”,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膜拜和靜默探索以及整個生命的投入,就不會有今天豐碩的成果。在這許多年來他獲得了諸多的獎項和殊榮。在事業上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績,但是他沒有絲毫的滿足感,仍然沒有止步于對自己的油畫藝術語言和藝術樣式的新追求和超越,特別是在對畫面的整體結構的處理上,在不失去油畫本身特質的同時,他更是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和構圖理式,這已從他藝術風格發展變化的脈絡中完全的凸顯出來。任何一種風格和樣式的形成必定有其內在和外在的諸種因素,個體的文化積澱和本土的文化淵源也是必不可缺少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任傳文的繪畫理念便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東方精神和傳統的文化理念 成為他探索中國式油畫語言和樣式的依託,傳統繪畫的樣式是他探索語言的積澱。任傳文 是一個極具思想型、文化型、藝術氣質型的藝術家,他大多不那麼個性彰顯不那麼高調,沉潛和靜默是他面對時下浮躁文化的一種內功修煉,他深知對藝術的探索必須具備的各種潛質,他具有一種不事喧嘩卻有能一鳴驚人的才氣,他的繪畫語言常常會走在意象繪畫潮流的前面,從不事標榜自我,一直保持著長長的靜默或至多還是幾聲低語和自嘲。在他的言談舉止中我們絲毫看不到或聽不到“主義”“新潮”等之類的詞彙或壯舉,或面對畫布而不假思索地去糊塗亂抹、唬弄人的藝術家,他雖然是特別重視繪畫技巧的油畫家但他又是一個藝術思想至上的藝術家,是那種看似形式上相當簡潔單純而背後卻充滿了“思想哲理”和“人性關懷”的藝術家。

人們談論一個藝術家的成功總是無法避開有關個人勤奮的話題。但是勤奮對每個人來説都有著不同意義和詮釋,藝術上的勤奮是有著和本天賦極難分開的諸多因素,勤奮往往和天賦分不開的原因是藝術是個思維方式的結果,是自我造型觀念培養的過程,繪畫的本質不是對自然的模倣而是對自然的表現,是從傳統的基本功中掙脫出來再重新建構一個全新的自我樣式和語言,這諸多方面的要素畫家任傳文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優秀和出色。這從他多年的藝術實踐和作品的數量、品格上我們就能看到。繪畫語言和樣式是讀懂、開啟一個藝術家心靈軌跡的窗口和鑰匙。任傳文在對於自己的藝術語言的建構上,不是憑空而來的,這是與其自身的深厚學養分不開的,他的繪畫理念和語境的建構,除了來自己傳統的哲學與美學之外,更多的還是來自週遭現實生活的視像和童真的夢憶。如作品《秋聲》(1993)、《遠流》(1993)、《焚夢》(1995)等。構建自我藝術面貌和超越自我對於任何藝術家來講,都是一個十分艱辛的探索過程,藝術家需要的不只虔誠和勇氣,還要有深厚的學養,對自然萬物和生活的感悟、濾析,純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自我理想的境地。從必然走向自由是個由量到質的漸變過程,這個過程是苦澀、艱辛和幸福並置的,任傳文的成功同樣也經歷了這樣的客觀規律,只不過他開悟的要比別人早得多。在藝術樣式多元化的今天,任傳文的樣式以其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藝術語言被人們所認知和鍾愛,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中國傳統的美學品格。任傳文的作品如果説從工具材料上講是西方的繪畫介質。其材料構成的圖式背後所傳達的卻是傳統的東方文化精神、意蘊和內涵。材料僅僅是個載體,任傳文繪畫風格的建構和形成是大不斷地超越和求變中逐漸完成的,他自始至終秉承:“師法自然”和“師法造化”。他對自然物象和市井生活有著極強的敏感性,他的多數用品所表現的也都是通常熟視的市井紅塵生活小景,但是這些再常見不過的東西,一旦從他的筆端流出,其內涵已不是市井生活本身的意義,傳達給我們的更多是對當下人性的關注和對生命存續意義的考問,是一種大文化狀態下的圖式寫真。我們會發現藝術家旨在通過意象的語言來詮釋我們的生活影像,用圖式向我們陳述了眾生凡塵的本真。同時也通過對人生的關注來向我們訴説生命的價值和人自身生存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他藝術風格有著極強的個貌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任傳文的作品中,除了給我們以美的顯現、張力及獨特的藝術風格之外,他在給畫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人性的關懷,都是藝術家主觀心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這是藝術家人生真實情感的再次跡化,在關注人本身的同時,也給予了人們以探知人自身生存狀態的視覺圖像和元素,讓人們通過這樣的闡釋來對時下浮躁狀態下的世像百態精神世界的迷茫和失序的深深思考和反詰。

任傳文作品的藝術形式作這自我建構的藝術語言的載體,絲毫也沒有給人以造作和流於形式之感,這種形式是作為表現內容的最恰當的一種圖像視覺,也是藝術家自然情感的真實流露和顯現。這是和他多年植根于生活和不斷的探索密切相聯的,任傳文是把自我本身的生命和藝術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了。他是把繪畫視為生命的藝術家,這從他的勤奮和作品的格調以及意境的傳達上我們就完全能夠理解了。人的創造和觀念往往是從必然到自由的這樣一個歷程,這是個必然的客觀規律。人的理性和超然都離不開對自然萬象的感悟和尋求,時下的喧囂和文化的低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的隨波逐流和視而不見。任傳文對時下的境況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對待,他有自己明確的藝術思維方式和藝術理念,他堅定走他自己的藝術道路,不被所謂新的藝術觀念所影響。藝術理念是有其獨特的存理性的,如果説他的藝術語言和樣式是結時下浮躁境況下人性的詮解。那麼可以説他是對萬物生靈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衡定釋義。這個判定或許對我們時下人性精神的迷茫有著某些啟示和意義。

讀悟任傳文的繪畫藝術和他的思維理念,我們首先必須從中國所特有的“儒、道、釋”哲學文化中去尋找、去感悟和細細地品味。中國文化總體上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終極宇宙觀,它傾向於把自然界與社會、心與物、超越與內在視為一個聯繫的整體。任傳文所使用表達繪畫語言的劃本文的油畫材料媒介。但他只是把它作為“借用”的介質,而真正行走在畫布上的卻是東方的思維和美學品格,這理念更多積容 的是“儒、道、釋”的宇宙人生觀和東方獨有和審美理念,是傳統文化的“象個之象,形中之形,天人之合,物我共感”思想觀念,從大象大我中尋求一種特殊的審美觀。他從走向藝術道路的肇始,就把自己的藝術追求放在“逸品”的高度上,當然對於任傳文來説,他的油畫藝術最富有神采的,是他的畫面的意義的不確定性,這是他兒有的意象表現方式,是他藝術語言和樣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